主父偃的事情,无论是对张然还是卫青,亦或者天子来说,都只不过是一个小插曲而已,就算主父偃这次在张然以及卫青两人的帮助下,能够侥幸活下来,但失去了官职,失去了爵位,同时失去了天子信任的主父偃,怕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能夹着尾巴做人,再也没法想以前那样权倾朝野,威风八面了。
或许也只有等刘彻气消了或者等到各地的诸侯王们闹腾完了,彻底偃旗息鼓之后,主父偃才有可能,有机会东山再起。
而且,这个时间可能将会是非常漫长的,有可能是几年,也有可能是十几年,谁也说不准。
一切都只能看天子的心意,以及他自己的努力了,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也同样没有人可以再帮到他了!
这一点不但卫青明白,张然心里也很清楚。所以,在天子刘彻下令赦免主父偃之后,张然与卫青两人便很有默契的转移话题,将议论的焦点重新放到了朔方郡的事情上,谁也没有再提一句与主父偃相关的事情。
有鉴于张然短时间内就先后拿出了火炕以及羊毛制衣的两种御寒办法,大大缓解了北方诸郡将士们的御寒问题,因此无论是天子刘彻,还是长平侯卫青,都不禁对张然有些刮目相看的意思。
他们也很期待张然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惊喜,所以,接下来有关边地情况的谈话,也并未避开张然。
通过卫青与天子的交谈,张然得知,这次卫青领兵出击匈奴,虽然取得了空前大捷,驱逐了白羊王及娄烦王,并一举夺下河南地。但因为此地乃是新得,想要将其彻底消化,依然面临也许多棘手的问题。
而御寒衣物的问题,仅仅是其中最急迫的问题之一,除此之外,如何管理这片区域,如何抵御匈奴人可能的报复,以及如何处理此地,被匈奴人丢下且来不及带走的牧民等等诸多问题,仍待解决…
对此,卫青的看法是,应当效仿当年秦时的策略,派重兵驻守战略要地,如高阙塞之类的军事要塞,并重新修筑长城防御体系,使之与旧秦,赵长城相连接以防备匈奴侵袭,同时迁徙内地之民实边,占据土地最丰美的河套地区…
至于,如何处理投降的匈奴人,以及残余匈奴牧民这种民政方面的事情,卫青却并未主动发表意见。
直到是刘彻主动提起时,卫青才说道,应该在朔方,五原等地划分县,道,属国范围,并派遣官吏治理。
至于那些投降的匈奴人以及匈奴牧民,应该将其进行分化,迁徙,一部分徙往内地安置,一部分交由典属国加以甄别,挑选其中比较听话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降虏,任命其为新的部落首领,以管理其部众…
总而言之,卫青的大部分看法,基本沿袭秦时的对待北方游牧部落的羁縻政策。
所谓羁縻,“羁”就是用军事手段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所谓恩威并施,概莫如是。
其具体做法就是,设立道(县级平行单位,由原本游牧部落组成,自行管理,相当于…),予以划分,并派遣官吏统筹管理,但县以下的乡亭一级,则保持或基本保持其原有的社会形态不变,只对其部落首领等高层统治阶层的人选进行少量干预…也就是说,那些部落除在名义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部落首领自己管理,统治。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很快能够形成对这些新占领地的有效统治,并迅速将当地的局面稳定下来,并恢复秩序。
但坏处也同样很明显,那就是因为未能打破其原有结构模式以及语言不通等诸多问题,不但需要很漫长的时间才能一点点将其消化…而且还很容易出现反复或者叛乱等等。
为此,卫青提议,效仿当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某些策略,以及汉初时的做法,从投降的匈奴人以及统治区内的各游牧部落招募骑士,并设置专门的校尉进行管理以及训练。
这样一来,即能得到一支战力不俗的骑兵,也能让汉军熟悉匈奴人的习俗,战法,同时还能借此抽干各部落最有战斗力的男丁,大幅度削弱各部落的反抗力量,更有利于统治匈奴降民,发挥以夷制夷的效果。
对于卫青的各种提议,刘彻听后大加赞赏,基本上全盘接受其建议,并且还打算按照以往汉室帝王们对待匈奴降民的策略,对那些表现比较好的一批人予以厚赐,加以笼络,以收纳人心…
至于如何笼络,其实早在几十年前,孝文帝时名臣贾谊就已经给出了具体方法。
贾谊对付匈奴人的方法为,“以厚德怀服四夷”,辅以“三表、五饵”之术。
所谓三表,乃以立信义,爱人之状,好人之技。
首先,以立信义,就是要言而有信,让匈奴人相信你,建立初步信任。
其次,爱人之状,好人之技,意思就是不能表现出对匈奴人样貌的以及生活习惯的歧视,反而要装作很喜欢的样子。
而所谓五饵,乃赐之盛服车乘以坏其目;赐之盛食珍味以坏其口;赐之音乐、妇人以坏其耳;赐之高堂、奴婢以坏其腹;于来降者,上以召幸之,相娱乐,亲酌而手食之,以坏其心。
其实质就是借以仁德的名义,行攻心之策,对匈奴人进行分化拉拢。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基本上就能够让投降的匈奴人俯首帖耳,老老实实的听从指挥,为大汉马前驱。
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