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振奋新明>第四十一章 第二次反围剿 惨胜

阵地布置完成之后,就是等待清军的到来了。此刻的李振新和所有的士兵都很紧张,这是他们第一次与清军的正面决战。将要到来的敌人是混编了清军八旗主力的满清铁骑胜负难料,但又不得不战。

时近中午清军的游骑已经出现在了视线内,铁骑带着尘土飞扬,他们并没有靠近而是在远端游梭,等待主力前来汇合。面对骑兵确实很难伏击,行军中的骑兵战线太长,数千骑兵就能拉出三五里的行军线,这么长的战线很容易把伏击变成反包围。

约莫半个时辰,清军主力已经集结成功,主将额真看着眼前横搁在前方的贼军,也是有点意料之外,自从入陕以来,还很少遇到这种正面的野战。他清楚自己面前的这只军队不容小觑,在这几天的接触中,因为火器的问题,自己的军队吃了好几次亏。但他依然不觉得,他们会是自己手下铁骑的对手。以往吃败仗的原因是,对手狡猾往往能行成以多打少的局面,而现在自己的兵力,要比敌人作战的主力多出三倍多,而在敌人步兵后边的散乱骑兵也就充个人数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既然以往都是以少打多才失败,那这次就选择铁锤砸核桃,硬碰硬,把所有的主力都压上去,只要冲开敌军的阵形就大功告成了。待部队的冲击阵形摆好以后,额真选择自己带头冲锋,他要让这些没见过大清铁骑无敌天下威势的土豹子,看看什么是天下第一铁骑的战力。

李振新的战术还是老三样,先是火炮轰击然后是火枪排射到最后是手榴弹和火箭弹的轰炸。效果很好冲到最前边的清军已经有四五百人被击到了。但是这并没有决定战争的走向,后边赶过来的清军骑兵丝毫不顾及前边的伤亡,继续往前冲过来,有的甚至踩着自己队友和马匹的尸首不管不顾的冲杀过来。

战争打到了这一步,那就只能刺刀见红,进行肉搏了。以往步骑作战都是骑兵对着列阵的步兵硬憾,只要冲开阵行步兵就会溃散,但这次不同。李振新不会摆步兵阵形,所以在平时训练的时候,练的都是三人组的三角阵。等清兵骑军到了阵前的时候,步兵就已经散开成了各种三角乱阵。

这样的情况下似乎是冲开了阵形,可大部分骑兵也散入了对方的军阵中,要命的是看着对手似乎没怎么穿戴盔甲,可马刀砍到敌人的那种像小锅一样的头盔和像马甲一样的身甲上就是砍不透。反倒是被对方火枪上装的尖刀给刺了过来。

马匹兵不是机械,它们面对伤害也会本能的进行躲避,李振新的士兵在跟不到清军的骑兵的时候就直接刺对方的马匹,马匹在受疼之后就会把身上的骑兵摔下来开始乱跑,再加上此前被火器打伤的马匹,一下子战场就混乱不堪。

以往面对乱战清军会发挥自己单兵作战的优势,对敌人造成更大的伤害,可是现在不同混乱的只有自己,而对手却三人一小组保持着某种看似散乱但又有秩序的阵行,单个的清军反倒没便宜可沾而是落了下风。等清军聚集起来的时候,发现对手的三人小阵也相护靠拢起来,行成了更大的阵形。

额真也在冲锋中被摔下了马,他倒是没有落单而是和身边的七八个卫士结了阵,向着李振新的阵营冲杀过来。迎面遇到的正式李振新带的士官排。两股兵士碰到一起,并没有遇见想象中的对砍,因为李振新给自己的士官排装备了一把短管燧发枪,一排火枪之后,额真身边的人只有两个还站着。

额真倒下的时候,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在近身搏斗中被敌人的火枪把身边的人干翻,然后会被一群人像串肉串一样用火枪头上的尖刀给扎死。

清军已经看到了自己主将战死的惨状血拼的气势一下没有了,纷纷开始后退。这个时候还等什么,久通贺的人不等李振新发出进攻的信号,就已经冲了过来。

于是战场形势开始逆转,变成了义军追着清军打的节奏,清军由开始的撤退变成了溃逃。战争就是这样一旦心理崩盘了,不管是再强的军队都会血崩。况且对于痛打落水狗这事,陕北的义军可是极为善长。不到半个时辰,清军只有七八百人逃了出去,剩下的人都留在了战场上。

大捷,此次阻击战彻底打溃了前来增援的清军骑兵,使其无力再战并且阵斩了清军主将,可谓是战果辉煌。不过李振新在战后却高兴不起来。自己的八百多士兵,有近三百人阵亡,一百多人受伤,伤亡率过半,也就是说此战以后也无力再战了。

面对如此重大的伤亡,不知道回到振川城以后城里的家人该有多么伤痛。这就是战争的残酷,也是李振新自穿越以来体验的最激烈的战争。死亡士兵的尸体被埋在了战场不远的山坡上,没有什么棺木,就是一面军毯裹着草草安葬,也没有碑文。好在这些阵亡的士兵李振新此前都做了铁制的身份牌,这些身份牌被收集起来,他要带回城里给他们的家属一个交代,以及安排抚恤事宜。

大战结束以后,李振新让久通贺安排人马回报给在围攻延安城的各路义军。告诉他们现在自己已经无力再战,要带着人马会振川城,如果他们不想打了就可以从延安城外撤离,当然也可以继续围困延安城等清军大军到了再撤。

各路义军的选择是带着人马继续围困延安城,乘着此次大捷怎么着也要让延安城里的三边总督多感受一下被围城的滋味。久通贺这人倒是很义气,他选择带


状态提示:第四十一章 第二次反围剿 惨胜--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