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玄幻奇幻>崇祯十六年>洪承畴的评价

不过刘宏明还是很佩服崇祯皇帝没有牵连洪承畴的家眷,刘宏明扪心自问,如何一个皇帝要是崇祯皇帝遇见这种事,定会抄家灭门,这种事不诛你九族就算好的了。

可见,在这一点上,崇祯皇帝还是很分的清的。

崇祯皇帝见刘宏明有些走神,问道:“宏明,宏明,朕见宏明心不在焉,可是再想些什么?”

刘宏明回过神来,倒也诚实:“陛下刚刚说起要为卢大人设坛祭奠,说起设坛,臣到想起了洪承畴。”

这一下子,别说王承恩,就连朱慈烺都脸色大变。

洪承畴,是大明朝的忌讳,也是崇祯皇帝最深的一道口子。

崇祯皇帝刚刚平复的心情荡然无存,心中只剩无尽怒火。

洪承畴,那个他当年最信任的臣子,自己给了他地位,权柄,将大明仅剩的精兵都交给他了,自己倾尽了所有,可谓是举国之力都给了洪承畴。

他对洪承畴有着无限的希望,他希望那个在陕北剿贼取得过数次大捷的能臣,能替大明打好这生死存亡的一战。

然后呢,十三万大军灰飞烟灭,辽东除却一个宁远城外全部沦入建奴之手,祖大寿献出锦州投降建奴,辽东巡抚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等人被杀。

洪承畴那狗贼投降以后,朝廷不知道他已经变节,自己还闻之大震,辍朝特赐祭九坛,祭到第九坛的时候,又得到军报,说洪承畴降清,京城大哗。

自己到现在还记得那种感觉,哪怕皇陵被掘他都没有这般屈辱啊。

连朱慈烺对这件事都有印象,那日父皇回宫大怒不已,最后还晕了过去,把自己,母后,张娘娘,田贵妃等人吓得不轻啊。

崇祯皇帝压住怒气,问道:“宏明提这厮干嘛,这种臣子,我大明之耻啊。”

刘宏明神神秘秘问道:“陛下想不想知道,后世对洪承畴的评价。”

这一下子,吊起了崇祯皇帝,朱慈烺,王承恩三人的胃口,这洪承畴在大明朝的名气,可谓臭不可闻,不知后世会如何评价。

众人所担忧的是日后建奴做了天下,这老儿该不会博了个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名声吧。

刘宏明看出几人眼里的担忧,笑着开口:“不可否认,洪承畴是个能臣,只是风骨欠佳,无论是在大明还是清朝,他都是能臣。

在大明,他剿贼无数,维护了大明王朝的统治,哪怕是日后仕清,他也很得入关的顺治皇帝的重用。

清军入关后,顺治帝对洪承畴极为器重,拔擢他为大学士,负责南方战事。洪承畴采取“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进军策略,以较少代价平定了江南。

同时,洪承畴建议满人“习汉文,晓汉语”,了解汉人礼俗,倡导儒家学说,淡化了满汉之间的差异。也曾针对顺治皇帝迎**喇嘛提出意见。

其意见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纳,加以推行,在洪承畴的推动下,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得以保障,各民族逐渐和睦相处。

顺治十年受命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总督军务兼理粮饷。

顺治十六年督清军攻占云南后回北京。康熙四年洪承畴逝世,康熙帝颁布御诏,赠少师,谥文襄,赐葬京师车道沟,立御碑。

历史对他的功绩做了客观的评价,这些无法抹去,同样的,他是贰臣这一点也没有敢否认。

他始终,没有被建奴接纳,也没有被汉人原谅,包括自己的家人。

顺治四年,洪承畴从江南总督任上奉召回京后,派人奉迎老母北上,说是要好好尽一番孝思。

及至奉派迎接的人到达福建南安,洪母居然束装就道,一副真准备去接受儿子奉养的架势。

乡里乡亲,无不诧异:以洪母之为人,何以会一改素节?

哪知洪老太太到京一下车,看见跪迎的儿子,抡起枣木拐杖就打,口中骂道:“你这个不忠不孝的畜生!我七十多岁了,你教我到旗下来当老妈子?我打死你,替天下人除害。”

洪承畴成为镶黄旗汉军,按清朝定制,旗下命妇须轮番入侍太后。洪老太太千里迢迢征程,不辞跋涉,也要为中原百姓出一口恶气,其民族气节备受后人赞誉,洪母骂子也成为传统忠义教育中典型的事例。

洪承畴是一位比较复杂的历史人物,历来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

他是大明重臣,松山之败后降清,沦为贰臣。若为中国古代忠君思想标定,确非忠臣。

作为投降清朝、为清朝充当马前卒的前明大学士,洪承畴在南方关系盘根错节,声望犹存,应该是招抚东南的理想人选。

不想,江南人士根本不承认洪承畴的存在。他们更希望“洪承畴”已经死了,是一个停留在史册上的光辉名字。

人们习惯于用“忠与奸”、“好与坏”的两极化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

在这种标准下,历史人物要么是忠臣要么就是奸贼,要么是忠君要么就是卖国。

洪承畴曾为感激崇祯皇帝的宠信,写了副对联帖在厅堂上:“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他降清后,有人将这副对联各加一字:“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实际上,洪承畴的最后岁月,笼罩在屈辱和尴尬之中。

他入清后曾回乡省亲,在泉州建造府第。洪府落成后,没有一个亲友、故旧上门。就是洪承畴的母亲和弟弟都拒绝入住。

弟弟痛感国家灭亡、兄长投敌、发誓“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


状态提示:洪承畴的评价--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