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李陵风尝试山地越野之后,童子军开始将野外拉练常规化,隔三差五就来一次。
看着日益熟练的孩子们,李陵风决定提高一些难度。
于是野外拉练加上了持械和着甲。
果然,加入兵器之后,孩子们的表现糟糕了很多,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没法快速结束战斗或者突围,一打起来就会陷入毫无意义的纠缠中,持械让对抗双方的容错率都高了很多,在缠斗中慢慢失去体力或者被冲散阵型的情况成为了普遍现象。
李陵风每时每刻都在提醒他们注意保持阵型,不要恋战,要保持移动。
但效果不是很好,丘陵地形总会将接战的有效宽度减少很多,到最后大家只能堵着一个口子打。
这种情况下李陵习灵感。
在**公的图书室翻来翻去找了很多天之后,还真让他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那就是罗马军队曾经用过的西徐亚战术。
山地步兵,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机动能力,隐匿能力和在崎岖的环境里快速建立防御阵营的能力。
在查士丁尼时代的拜占庭帝国,训练军队的时候会采用一种叫做西徐亚步兵阵型的模拟战术,在西徐亚阵型中,各营不分攻击部队和防御部队,均以同样方式编组。训练时,各营排成一条战线,并组成两个高机动部队快速奔跑,而非通常布阵的三个团。训练开始后,两翼向前推进,并以外侧各营领先进行环形运动,互相靠近,包围战线前方的目标地区。
接下来,两翼继续进行环形运动,右翼在外围,左翼在内侧,朝相对的方向行动,最终前进到互相重叠的位置。这种训练曾是拜占庭军队早年在冬营时的一种竞技娱乐项目,后来演变成了一种训练战术。当然,正统的西徐亚战术需要骑兵的配合,但在伯罗奔尼撒,不需要那么多骑兵,只要继承徐西亚战术的精髓——步兵在移动中的穿插体系。
这能够保证士兵们在遭遇战中快速转变方向,以少量人的防御为大多数人的撤退提供时间。
李陵风想要在丘陵和山峦中重现改良版西徐亚阵型的愿望是美好的,但实际操作起来总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意外。
最严重的就是指挥问题。
丘陵作战和行军中,视野和声音受限很大,指挥官的命令到了士兵耳朵里就会变成模糊不清的指令——很大因素在于山地丛林中,对于方位的描述没有明显的对比物,指挥官本人也只能用抽象的描述来表达命令,再加上环境本来就吵杂,压根没法做到令行禁止。
这就导致了士兵们在移动过程中为了保持前方有准确视野和能接受到来自指挥官的信息而失去了一部分机动性——在这种训练里,机动性是最重要的要素,失去机动性一切都毫无意义。
毕竟奥斯曼人也能在山地遭遇中快速列阵,只有比他们快,才能活下来。
李陵风想了半天该如何准确把军令快速传达到一线战斗序列中。
最后他想到了旗语。
战旗挥舞起来,大部分人都能看见,也不会因为环境音被干扰了。
战旗能明显的指挥方向,还可以上下左右前后挥舞,这六个动作基本能够满足编排成命令的条件。
李陵风马上找来父亲的侍卫长讨论如何编写旗语。
侍卫长对这件事很有兴趣,也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很多有用的意见。
比如旗语不能太复杂,要是指望旗语来实现复杂的命令基本不可能,类似“左翼突围右翼打掩护,骑射手准备开始骚扰对方前排士兵”这种命令旗语是没法实现的。
还有骑兵和步兵的旗语应该分开,双方不应用同一套旗语,不然有可能造成指挥紊乱。
李陵风决定以后出门打仗带两杆战旗,一杆红色,指挥骑兵,一杆紫色,指挥步兵。
刚好是罗马的两种象征性颜色。
指挥的问题解决了,下面就是具体的山地作战经验学习,为此李陵风专门恳求父亲顾了一个亚美尼亚山地雇佣兵,来当这些孩子们的教官。
本来亚美尼亚人并不愿意当一群孩子们的教官,在他看来,一群乳臭未干的孩子在**公嫡长子的带领下决定进行军事训练这件事就是麻烦的代名词,如果放任他们,发生了意外怎么办?谁来承担责任?如果管束他们,又会引起小**公的不满,那就得不偿失了。
合着他以为自己是来当保姆的。
李陵风很是不满。
“希斯塔姆先生,您为什么不愿意来教这些孩子对抗异突厥人的宝贵知识呢?我的父亲可是打算付给您不少的佣金。”
“如果要教一群孩子学习如何在战场上厮杀,那我不要这笔钱,殿下。”亚美尼亚人叹了口气:“我宁愿上战场去赚它。”
“你是担心童子军胡闹,最后却要你这个教官来承担这一切?”
李陵风脸色很严肃:“我会承担所有的责任,你只管训练他们就好了,我保证没人会不听你的话。”
亚美尼亚人勉强答应去看一看。
但这些孩子给了他很大的惊喜。
稚嫩的面容不代表他们没有纪律,不代表他们不合格。
整齐的队列,有模有样的训练,连吃饭和睡觉都井井有条,不慌不忙。
并不是亚美尼亚人想象中乱糟糟挤成一团嬉笑打闹的样子。
“我答应您,殿下,我要给您道歉,他们确实算是有士兵的模样了。”亚美尼亚人和李陵风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这位小**公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