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宫投降,吕布逃亡,袁军溃败,袁术退兵,虽然还有张勋五万人在梧县但有徐庶坐镇不足为虑,而琅琊军在沂水惨败的消息,对如今的徐州战场并不算什么,可陈宫投降的消息对曹操乃至于吕布都是沉重的打击,只是一日之间,陈宫率领余部投降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传到了曹操耳中。
而随陈宫投降消息一并传来的还有刘澜率领徐州军主力与沛县军向开阳驰援而来,号称十万大军的部队就算有水分驻扎在沂水的曹操也不得不被迫西撤。
十万大军绝对有水分,按曹操设想最少要劈一半,徐州军最多五万人,可刚与刘澜交过手的吕布却不这样认为,因为光是一个沛县军就足有三万人,再加上投降的陈宫军以及刘澜率领的徐州主力,十万人很有可能还是少报的人数。
这样的消息让曹操大吃一惊,短短数年时间,刘澜帐下兵丁以及发展到了这样一个庞大规模了?
这样的人员数量绝对是叫人吃惊的,而且其人员构成完全不似一些叛匪甚至是黄巾贼可以相比的,都是正规军,训练有素,但就军事实力,俨然已经有了与他相媲美的实力,强于袁术。
不过这也很正常,实力永远是与控制的地域与人口划等号,而就现在控制的地域与人口,曹操而就现在来说,曹操控制的地域最大,兖州、豫州大部以及司隶,而袁绍控制的人口则是最多,所以刘澜经过两次徐州之战超越袁术完全在情理之中,可兵力超过他,却让曹操不得不重新审视刘澜。
尤其是经过两次徐州之战后,各大诸侯一连串的沉痛失败,让曹操看清了刘澜的真实实力,但有一点曹操必须要讲,若非袁术刘澜第一次的徐州之战,他也不会有今天,不可能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从兖州之战的创伤中恢复,老实说他才是搭上了徐州之战的便利马车,自此一飞冲天。
可现在当听到刘澜十万大军来援琅琊之后,只觉上空愁云笼罩,好似这一年来的所有利好消息都无法冲破眼前天空之上的阴云。
刘澜给他的压力一直都有,当他以为终于可以碾压这位强敌时,却发现两人又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只有倾力一战才能分出胜负,至于现在,原本以为能趁着刘澜连番交战坐收渔翁之利却发现已经成了奢望,连夜撤退,此刻早就忘记了还在青州的袁绍,必须及早在寿县做好防御,防备刘澜随时可能的进犯兖州。
这一仗入侵琅琊,对曹操来说是一场大胜,回返琅琊虽然是主动撤退,可宣传上却是凯旋而归,只不过少了往日全城夹到欢迎,没有了欢天喜地的锣鼓声,只有县中官吏出迎。
却是现在这个状态的曹操又怎么又心思去计较这些,心中一门心思都是想着从西边抽调部队到寿春驻守,可他也明白寿县的地理位置如同开城,根本就无险可守,一旦徐州军真的来了,除非大规模的作战,不然的话想守可防不胜防,更别指望能守下寿县不被徐州军攻破。
他在回来的路上已经派快马往许都而去,荀彧收到消息的话一定会尽快组织兵力前来支援,现在他就是要争取时间,不说拼死守住寿县,但也不能轻易就将寿县拱手送给了刘澜。
但前提是一定不能付出太大的牺牲,以空间换时间,保住主力等待来援,到时最少在兵力上与刘澜有一战的可能,那么也就是决战的时刻,当然曹操也不是没想过以少胜多的可能,但这太难了,需要机会与刘澜犯错,可这样的机会会发生吗?
曹操没有入驻郡守的府邸,也没有进入大户腾开的房舍,与部队进入校场,在一间简陋的木质房舍中,独自一人躺在榻上,目光无神地望着屋顶梁柱。
曹操的雄心?曾经他的雄心是要做班固,荡平百年羌患,立功西域,后来他的雄心是匡扶汉室,扫灭董贼,而当兖州之战时,他的雄心几乎一间随着黄河东逝入海,一去不返,若非帐下苦劝,在兖州屡遭挫折的曹操已经带领着他的人马北上投靠了袁绍。
那个时候曹操哪里还有什么雄心什么理想,就算是最后打破吕布将他撵到徐州之后他也再也没能恢复雄心,那时的局面让他不得不心灰意冷,对未来赶到迷茫。
但一切的一切从王越到来之后改变了,他的战略眼光与帐下谋臣达成一致,没有走眼,一举成功,夺取了兖州大部,夺取了整个司隶,趁着徐州一战他的实力得到了空气的发展及壮大。
可是他这些战略发展比之袁氏兄弟与刘澜无疑是极其被动的选择,刘澜从辽东到江东,每一次的选择都是他主动的选择,甚至是他一早的部署,袁绍取冀州夺并幽二州更是在讨董之时就已经构思好的部署,虽然那时是为了对付董卓,可退一步讲,这一战略方针却成为了他逐鹿中原的最佳选择。
而袁术,他的选择无疑也是极佳的,可在运用到具体的战术上却屡屡失败,先是败在他与刘表之手,后再连败刘澜两阵,这中间哪怕他能胜一回,也不会是现在一个龟缩淮南的情况,可以说这完全是天意怨不得袁术半点。
所以说相比于这三家,曹操的被动愿与自身实力,讨董全军覆没,靠着夏侯惇在扬州淮南招募的士兵以及青州军崛起,而在兵员战力这一点上,袁氏兄弟其实比他强不了多少,反观刘澜,一直在幽州,常年与异族交战,士兵战斗力远不是他们这些从零开始的诸侯可比,这也是为何在与刘澜的数次交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