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历四十二年,万历皇帝这一年身体不太好,以为自己就要不久人世,为了给后人留一个好印象,当年三月下旨将天下所有矿监、税监都撤了回来。
但没想到万历皇帝都准备好后世了,太子都已经准备好接班了,那想到万历皇帝又挣扎的活了过来,并且身体越来越好。
身体康复后的万历皇帝心中有些后悔,早知道这样就不撤回矿监税监了,但话已出口,实在不好收回,所以这几年全国各地一直太平的很,没有这些死太监收刮地方。
当然这不是万历皇帝做的不对,万历年间因为经济大发展,南直隶等地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的苗条,但朝廷收税还是使用中古时期的税收体制,那就是农业税为主,徭役为辅。
这时明王朝经过近二百年的发展,形成一大批士大夫阶层,这些人是不用交税的。同时地方那些有交税资格的自耕农,为了逃避交税更是纷纷投献到这些士大夫门下。在加上朱棣设定的不合理宗室规定,需要朝廷供养的宗室人数逐年攀升,几方面加起来,朝廷的税收开始逐年减少。
从张居正死后万历亲政,朝廷的税收从一千二百万两逐年下滑,到了万历十一年更是降到了五百万两,到了万历四十年,更是下降到每年三百六十万两的窘迫地步。
而明朝税收锐减的原因,却有两方面,一是张居正死后,土地兼并的卷土重来,大批国家经过清丈后可以纳入税收范围的土地,被巧立名目的纳入各级官员地主,甚至王公贵戚名下,国家可用来征收赋税的土地,不到十年间,既缩水到五百多万顷。
明朝的税收体系,本就是以农业税为主。但在万历在位时,发展最迅速的却是工商业,东南沿海商业贸易大兴,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已成严重的不平衡态势。
农民日益穷困,许多人甚至抛家舍业,有地不种跑到东南沿海打工,成了最早的农民工阶层。东南沿海商业发达,但明朝商业税,从开国起就相对比较轻,发达的工商业下,国家通过原有的税收体系,很难增收太多的赋税。
明朝万历年间户部收取的商业营业税,在万历十年之后,一直保持在每年二十万两左右。明朝前半期主要的商业税收入来自于盐税,但到万历时期,随着私盐贸易的兴盛,山西以及两淮盐商力量的壮大,明王朝对食盐贸易的垄断早被打破,在万历时代的食盐市场上,全国的食盐需求量有十八亿斤,而官府经营的食盐,只占五亿斤,税收自然大打折扣。
明朝经过“隆庆开关”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但明朝收取关税的体系,依然是永乐年间的市舶司,收税方式,还是按照传统的货物进出口量,征收其低价百分之二十的关税。
由于海外贸易货物进出kǒu_jiāo易价格与成本价格间的巨大落差,市舶司可收到的税赋微乎其微,在万历年间,明朝市舶司的权力也日益萎缩,原本可以组织贸易集市,监管贸易的权力,早被沿海商人取代,市舶司的权限仅限于收税,而组织贸易的商人们,则可以巧立名目逃避税赋。
到了万历二十年,明朝市舶司的总收入,竟然只有四万两。而就在同时,根据西方学者研究,这时期输入中国的白银总量,占整个世界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大量白银的输入,也势必引起通货膨胀,万历手中的钱,也越发变得不值钱。
因此日益严峻的财政问题,才是万历派遣太监做税监的动因,但这么做的效果又如何呢?
税监一出,文官集团自然反对,多年以来各类抨击的奏折不断,一是不能容忍太监干政,二是万历时期的文官集团,商人阶层出身的越来越多,许多还介入商业贸易,搞起了“官倒”,太监收税,受害最大的就是他们,所以团结一心抱成团,誓把反对税监进行到底。
所以在前几年皇帝收回税监的时候,文官集团拍手称快,但现在如果皇帝借着辽东战事重开税监,朝中马上就会掀起政治风暴。
万历皇帝今年已经五十五了,前两年就要死要活,大家都知道这位皇帝活不了几年,所以当前最为紧要的就是保证政治平稳,等老皇帝一死,新皇帝好平稳接班。
杨涟是坚决的拥护太子派,他绝对不允许任何人与事动摇太子的地位,所以在接到这个消息后,杨涟心中很是生气。
提出支辽饷的是兵科给事中赵兴邦,也是东林党的人。如果十年前赵兴邦提出这个提案,杨涟绝对举双手赞成。可是现在这个提案不是本末倒置吗?如果朝堂混乱,很容易给郑贵妃的一方势力机会,万一就因为这件事弄得国本动摇,岂不得不偿失?
杨涟在南都时就已经对户部侍郎毕自严提出这个提案不适合当下,但木已成舟,就算毕自严也无力回天。没办法杨涟只好接受既定事实,同时心中保佑国本不至于动摇。
杨涟在这担惊受怕,李继、周森倒没什么反应。周森很简单,他年纪轻,刚接触政治,还不了解朝堂险恶,但李继就不同了。
李继出身浙党,虽然他职位低微,人家浙党也看不上他,但毕竟李继不是东林党。
不是东林党就不会与杨涟一样的着急,在说李继今年五十了,能不能活到皇太子登基都不一定,他那管死后洪水滔天?
李继笑着安慰道:“大人,太子正位东宫二十余年,早已经地位稳固,不会发生国本动摇事情的!”
杨涟也知道李继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