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中华世纪谈>18昭王伐楚

公元前995年——前922年昭王伐楚,丧六师于汉,王溺水而亡。穆王西巡狩,颁吕刑,百岁而卒。

周康王死时把王位传给儿子周昭王。他交给儿子的是一个既无内忧又无外患的国家。但王朝到了周昭王手上开始走下坡路。

昭王任上就干了一件大事:伐楚。结果兵败身亡。

西周为什么跟楚国打起来了不得而知。有说法是周昭王想开疆扩土。有说法是楚国恼怒周王轻慢,拒绝再向周王称臣纳贡。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楚国我们前面提过,只不过是一个虾兵蟹将级的小诸侯子爵。

按照《周礼》,子爵封地百里。但是这说的是上限,不是实封。按照孟子的说法:“公侯皆封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子爵的封地只有五十里。如果以后又立新功再加封。但不管加封多少次,只要还待在子爵这一级,就不能超过百里。

姜太公最初封国也不过百里。孟子说:“太公始封地也,亦为方百里也”。但后来“三监之乱”、“周公东征”时,姜太公又立了大功,得到加封。从黄河到东海,其间诸侯、官员都归他管。姜太公在战争中占领的东夷方国也归他所有。齐国的疆土“更方五百里”。“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

楚国对周朝来说寸功未立,肯定不会有加封。所以楚国不过是一个封地五十里的小国而已。

不过,楚国既然已经跟周朝翻脸,肯定也不会再遵守周朝的法度。这些年不断扩张,楚国的疆土肯定早已突破五十里的上限。

另外,按照周朝制度,公侯能够拥有三师编制的军队;伯爵能够拥有两师军队;子爵男爵只允许拥有一师的军队。一师军队2500人。而西周王朝有多少军队呢?至少十四个师。“西六师”驻守镐京,是周王的御林军。“殷八师”驻守中原,监视原商朝的疆土。楚国敢跟周王朝叫板,实力肯定不容小觑。楚国肯定在突破疆土限制的同时也突破了军队数的限制。否则周昭王也不至于御驾亲征,全起最精锐的西六师去打楚国。

楚君熊绎在中原受到冷遇后对朝贡周王朝不再积极,闷头发展自己的实力。经过熊绎和他的子孙的努力,楚国现在已经成为汉水流域的强国。

别看楚国在中原受歧视,回到南蛮之地却倍受尊敬。楚人来自中原,南迁时把中原的文化和农耕技术也带到南方。和当地人相比,楚人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高出一大截。楚人在南方就相当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凭借技术优势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楚人在荒蛮的南方发展很快,被周边南蛮部落奉为老大。楚国也想开了,宁zuò_jī头不做凤尾,与其在中原当孙子还不如留在南蛮当爷。楚国索性不再搭理周王室自由发展。

或者是楚国停止朝贡惹恼了周昭王,或是楚国发展迅速让周昭王感受到威胁,周昭王决定给楚国一些颜色看看。

按照《竹书纪年》记载:“王(指周昭王)即位,复设象魏”。也就是公开展示法律。

周康王推行周礼,对诸侯实行怀柔政策,尽量不诉诸冷酷的法律。“唐迁于晋,作宫而美,王使人让之”。唐国南迁建立晋国,修造的宫殿超标。康王只是派人去批评他,并没有做出更激烈的反应。当然,他的怀柔政策也造成姑息迁就的后果。楚国不再朝贡,恣意扩张,也没有受到惩罚。

周昭王上台后决定依法治国。谁敢触犯法律谁就要受到惩罚。他倒不在乎楚国进贡的那一点茅草,而是不能容忍楚国对周王室傲慢的态度。朝贡代表着臣服。拒绝朝贡就意味反叛。一个虾米级的子爵都敢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会引起其他诸侯效仿。

周昭王决定讨伐,以儆效尤。他亲率六师军队南下讨伐楚国。

楚国发展再快也不可能跟周朝匹敌。对付一个小小的楚国应该用不着动用这么多军队。周昭王之所以如此肯定是想借讨伐楚国之机征服整个南方,进一步扩大周朝的版图。

周军南征势如破竹。南蛮部落望风而降。楚国也跑来谢罪。周昭王决定再给楚国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在得到楚君朝贡的保证后撤兵回国。

周军撤走了,楚国好了伤疤忘了疼还是不肯朝贡。周昭王大怒,三年后又亲帅六师前来讨伐。结果军队渡汉水的时候,“天大曀([yi]阴沉),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对于天象异常,野鸡野兔都炸了窝,很多人倾向于发生了大地震。正在渡河的周军葬身汉水。

周昭王也不幸做了落水鬼。

有人说是当地人在周昭王的渡船上做了手脚。也有人说是桥塌了。甭管哪种死法,总之周昭王“伐楚不归”,“卒于江上”。

周昭王死了事小,六师没了事大。周王朝的军事力量一下少了一半。诸侯开始轻视王室。

伐楚失利被视为周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楚国击退周军威名远扬成为南蛮霸主。经过几代国君的不断扩张,楚国在蛮荒之地打下一片天,成为当地的大国、强国。并且楚国控制了南方铜矿产区,成为富国。

公元前977年——前841年穆王西征犬戎,与楚联合伐徐,又于涂山大会诸侯,作《吕刑》。共王、懿王、夷王之时,王室日渐衰微。厉王晚年好利,国人袭之。厉王出奔于彘。大臣周、召二公“共和行政”。

周昭王死后,太子继位,是为周穆王。

周穆王在历史传说中的段子比较多,是很多故事中的主


状态提示:18昭王伐楚--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