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我生活在唐朝>第300章 奸贼李南
土坷垃。

看到这里,李南就摇头了,看来渭南县文教不兴啊..........

于是当地世家们恰到好处的当了捧哏:“还请县尊李公示下?”

这样好了,为了咱们渭南县的未来,本县尊要在各县各乡成立一个藏书楼,让广大学童和读书人都能进习,希望大家踊跃出地出钱出书,再穷不能穷教育嘛。李南当时喝下一杯酒,脸上全是大义凛然。

在场的世家耆老或者家主们纷纷拜服,口称有县尊如此,何愁渭南不兴。

于是,在各县各乡兴建县立藏书楼的事情,就成了李南这个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得到了大家的热情响应,只觉得来了个青天,福泽县里,简直就是渭南创立以来百年未有的大好事!

消息是传出来了,但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欢喜的是本地世家,看到新任的县尊不仅天然亲近世家,而且对于财货也没有什么贪心,上任之后也不查税也不查隐藏人口和土地,让他们准备的孝敬都白准备了。

不爱钱一心求名的县尊,这简直是太好了!

这让渭南本地世家长出了一口气,纷纷响应号召,而且幻想着自家的孩童那一天得到他的青眼,攀上他的大腿,那家族就更上一层天了。

忧的就是渭南县家里有书的“良民百姓”了,也就是渭南县大大小小耕读传家的地主们。

因为他们深知,唯有读书才是他们改变阶级属性的一个途径,对于知识的渴求和下意识的垄断,是他们无时无刻都不再做的事情。

有时候为了争夺一本进士的笔记,他们不惜花大价钱去长安买,然后悄mī_mī的束之高阁,仅仅让自家子弟研习。

看着自家父兄的“复习笔记”还有各种考进士的“辅导资料”被拿走,让其他人都可以无偿借阅抄写,简直好比剜他们的心头肉。

什么,你说本土世的书不是更多,世家们就意识不到知识垄断的重要性么?

但是你不要忘了从古到今都存在的官场恶习,叫做摊派.......

大贵族,大世家,疑似皇室子弟的李南下令,每个县要有一个藏书楼,里面起码要有多少本书,摊派到本地的中小世家上,于是他们出人出钱出地,又把这个“政治任务”摊派到广大的地主阶级的身上。

最终倒霉的还是那些“耕读传家”的“良民”们,面对官吏和一般平民他们或许有办法,面对着盘踞当地多年,势大气粗又知根知底的世家们,根本没办法反抗。

在这个过程中,甚至不,比起之前都还丰富少许呢,多了很多孤本和善本。

这也是李南故意为之,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波及到他真正想照顾的平民们。

因为平民的家里一般都没有书。

李南苦思冥想好几天,才想出来以此作为他新官上任第一把火,而不是像向穿越前辈一样,一上来就整顿吏治,兴修水利,鼓励工商业,而是选择从文教入手。

因为他直面此时社会真实后才明白,此时的渭南县的平民们,生活好似走钢丝,禁不起一点点上面的风吹草动。

治大国如果烹小鲜,这个道理在古代是适用的,任何太过于超前的“政策”,对于底层平民来说,说不定就是大害,甚至会引起一系列糟糕的连锁反应。

而且此时正值秋收交税交粮的时候,平民们都没有多余的劳动力从事其他的事情,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动荡或者好心办坏事的举动。

所以一动不如一静,在穿越客看来,渭南县的底层平民们就像是吊着命的病人一样,下不得猛药,只能先用白粥温补,然后再徐徐图之。

而公立图书馆的政策,就是这碗“白粥”!

因为这个政策最终摊派和波及的最下一层,就是“地主”和“中产之家”,比起底层的平民,他们还可以禁得起折腾,吐出多余的利益来。

而且李南言明,只要书的数量够就行,这又让世家和地主们松了一口气,也领会到了他想要做出“政绩”的真实目的。

于是他们也“机灵”地偷梁换柱,将某些儒家经典,真正的“好”书藏起来,选择把一些“啊,木匠图册啊,还有小说之类的书籍,一股脑的送到了县立藏书楼。

而这些“没用”的杂书,才李南真正想要的。

天下之大,不可能每个人都去读书当官,但是每个人都不能不读书,看着那些匠人们“自愿”捐出自己传了不知道多少辈的秘籍,李南不知道多开心。

这类书比之各种经典较为浅白,只要有心,一般人稍微努力,就能掌握其中一些技术,而且各种“科技”书籍的集中,也能促进技术的分享和传播,对发展来说是个好事。

“十分本事用七分,留下三分给儿孙,倘若十分都用尽,后辈儿孙不如人”。

种花家人很聪明,但是就因为太过聪明导致了敝帚自珍的想法和算计,这才让很多古老的技艺失传,一代不如一代。

李南真正的目的,就是这些“杂书”,可以让广大的人民能够接触到“知识”。

所以他不惜用行政力量,强行打破一些垄断和格局。

哪怕他被某些人骂成狗奸贼,而且在“捐书”的过程中,不少人因为丢不下祖传技艺,差点被搞得家破人亡,李南也觉得可以接受。

而且新的渭南县衙就出台了一项政策,这些书都算是县里买的,县里会给大家一个公道的价格,这笔钱也从县里出,好歹算是给他们点弥补。


状态提示:第300章 奸贼李南--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