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乱战三国之争霸召唤>第707章沈落雁之疑

第1567章出发,子午谷!下

“出发!”耿纯、杨士瀚等人也是跟着应喝道。

“出发!——出发!”

“全军呈一字长蛇阵,各部按序缓缓而行!”

“有破坏秩序者-斩!有不听号令者-斩!有畏惧不前者-斩!”

……………

男人要想成就大事,武艺、智慧、钱财……这些东西是缺不了的,可是,盖世胆魄却同样不能缺少,有胆者狸猫可赛猛虎,无胆者雏鸡妄插凤羽!

陈胜、吴广没有胆量,就是长城边两具无名白骨,如何留大名于青史。

刘邦没有胆量,还在做小小的泗水亭长,如何建立大汉王朝。

李世民没有胆量,如何有后来的玄武门之变,又如何有后来的大唐盛世。

朱棣如果没有胆量,恐怕运气再好的话最多也只是一个福贵王爷了,又如何有之后的永乐大帝!!!

而对于他们这些将领而言,没有胆量,何以建功立业,何以拜将封侯?这世上,任何一场大战都不是毫无风险的,都需要胆量去拼。只不过,这一次的风险更大,需要的胆量也更大罢了!

“踏踏踏……”

耿纯一声令下,五千锐士坚毅地踏向了未知的命运所在之地。

五千锐士,上至各个将领,下至普通士卒,尽皆依靠双脚赶路,而无人骑乘战马。子午栈道年久失修,若是骑乘战马出发,人再加上战马的力量,这可能会发生意外的概率可就不止上升一筹了。

不过,每一个人的后背上,却都背负着一个巨大的行军背囊。

里面装着绳索、油布、针线……驱虫药、金疮药、行军散、备用衣服,林林总总几十样东西,这些东西虽然看似零散,但这一路上艰难行军,却绝对少不了这些东西。

这即将到来的一路上的路程皆是潮湿多雨,栈道崎岖难行,一般的铁制铠甲沉重不说,还很容易生锈腐蚀,不如皮甲轻盈防潮,故而耿弇早就下令了,全军更换上皮甲、牛皮盾牌,以更好的适应山区作战!

大军征战,事无巨细,在提前的时候都应该尽可能地考虑清楚,并作出相应的准备。几十万大军,就算是再小的一些事情,但如果几十万人累积起来的话,说不定最后也会形成弥天的祸端,甚至是最终影响到整个战局的胜败。

刀枪、弓箭以及各种武器上,也都涂抹了一层牛油脂,可保短期内不会生锈,其余几路人马也都如此,牛油用了不计其数,也幸亏晋军之前针对草原的大战顺利,这才能从西凉、河套弄来几万头牛,才勉强供应几十万大军的需求!

六百六十里长途行军,吃饭可是个天大问题,因为沿途悬崖峭壁,生火做饭很困难的,且不说干柴、清水不好寻找,就算找到了也不敢用!

否则五千多人的伙食,起码要几百口大铁锅,炊烟袅袅,直上青天,百里之外都能看到了,岂不是明告诉敌人,晋军从子午谷进兵,要偷袭南郑城吗?

故而上到将军,下到士兵,每人背负一条干粮口袋,内装整整三十多斤马铃薯饼子,都是精料细作出来的,按照每人每天一斤半消耗,可供全军至少半月以上食用!

又担心行军劳累,粮食消耗量大增,每人还发了两个大锅盔--一种用麦面做成的饼子,干硬耐嚼、内酥外脆,一个就有三寸多厚,七八斤的重量,乃是关中地区特产!

锅盔是在秦代更是被发扬光大、普及推广。

秦人制作的锅盔,个儿大、饼厚、瓷实。据说锅盔最初不叫锅盔,因其外形酷似树墩的横截面,因而被叫做墩饼。

当时秦军行军时士兵配发的墩饼,一个都有五六斤重,一个墩饼的直径大约在50—60厘米左右,厚度也都在15厘米左右。

而且士兵的携带方式也很独特,两个墩饼为一组,在每个墩饼上钻两个眼儿,用牛皮绳系好,前胸、后胸各搭一个,如同民间过去常用的褡裢一般。这一特殊的携带方式在突遇作战时,墩饼竟成了的单兵护具,起到了盔甲(防弹背心)的作用。

更难得的是,敌军射过来的箭,扎在墩饼上,被秦军士兵拔出来后,又可用来射杀敌军。

墩饼能“吃箭”,也成了秦军获胜的一大法宝。而后士兵们便把墩饼唤做“锅盔”,即用锅烙出来的硬面盔甲。

“锅盔”也由此而名声大振。秦人出门,家中必烙锅盔,让出门人带上,这一习俗延续。

秦军能力克群雄统一六国,除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原因外,“锅盔”作为战士的主要干粮,也有着突出贡献。

开战之初,晋军荆州方向两路齐进,而雍凉北方面军则三路纵横,但暗中,却仍有耿弇暗中领一路兵力奇兵暗入子午谷。

可是,决心好下,事情可难办呀,在岁月无情的侵蚀下,原来的木制栈道已经腐朽掉了,只剩下一些石孔、石柱、石桩,大军根本无法正常通行。

虽然晋军提前做了不少的准备,携带了不少木桩、木板、绳索、铁钉……以及各种搭建工具,就利用遗留下的石孔、石柱,重新铺设出一条栈道,以供大军行走之用。

每铺设好了一段栈道,大队人马通过之后,后面的人会把木桩、木板拆卸下来,传递到前面继续使用,如此的反复循环,一直走出子午谷为止,虽然过程繁琐一点,却是眼前最好的法子了。

可是,这种事情,说的时候是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却困难无比。

每一日,都


状态提示:第707章沈落雁之疑--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