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汉室风云录>第82章初遇张良

这位少年便是陈涉起义后亦聚集少年百余人响应的张良,自从他刺杀秦始皇失败后便藏匿在下邳,苦闷的他常游下邳,偶尔黄石老人得太公兵法,常习之。

曾经的张良亦一度怀疑这太公兵法到底有没有用,但这位老父言十年之后有大乱,这本兵法便有用武之地,起初不太信,后来研读之后不仅茅塞顿开亦有养生功效,等到十年陈涉真的在大泽乡起义,他震惊于老父的预言便信之。

陈涉举大事后,张良亦不愿在窝着,虽说学了这个可做帝师,但能否成为帝师,首先你要遇见这位圣主,很显然圣主不会主动送上门来,毕竟人人不是姜子牙。

张良聚集少年百余人一边用实践太公兵法,一边寻觅老父所言的圣主,未来的帝。

渐渐的张良发现这个兵法是很好,可惜执行起来不易,没有精兵强将

,没有悟性极高的圣主,这简书便是废柴而已。

百余人的少年虽然扩展到几百人,但攻城略地的成效似乎没啥进展,张良进一步认定了自己帝师的角色,自己出谋划策可以,但带领将士攻城略地真的不是很在行,最令张良痛苦的是他以太公兵法试主,皆被异类试之,渐渐的张良由失望便绝望。

本在绝望之中,却听闻秦嘉等人拥立景驹为楚王,张良心想既然为王,那么成为帝者的几率便会大些,或许老父所言帝者便在留县,便决定前往。

张良带领数百人走小路本欲避开秦军,不料依旧被秦军盯上,张良命百名少年边战边退,一路来到下邳西边的小城邑,总算摆脱了秦军。

大雪之后的小城邑显得宁静祥和,张良决定带领数百人找出酒馆歇歇脚,用酒暖暖身子。

此时张良被一群人的谈话所吸引,尤其是其中一位长者,这个人高高隆起的额头,漂亮的胡须和鬓角,总之第一印象张良觉得很好,接着便听到了这几人的谈话。

这位长者道,“此小城邑如何快速拿下,诸位兄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畅所欲言。”

这几人正是刘季一行,刘季自沛县出发赶至此地,他令兵卒驻扎在林中,自己和曹参等人来饮酒商榷进攻之事。

曹参的意思是此城无强将可直接强攻,拿下城邑,刘季听闻不是很赞成,觉得强攻必然有伤亡,他们拿下城邑又不打算派遣守城,言之透彻一点的话,那就是进去借点东西出来,跟别人借东西终究还是要讲点礼数的。

樊哙听闻强攻不行,便言以黔首之装进城,从里面发动攻击,杀其秦丞,刘季同样的不满意。

卢绾和夏侯婴陷入沉思状,始终没有开口,卢绾第一个明白了刘季的想法,两人实在太熟,知晓刘季的意思,可是如何谋划去实现,实在没有办法可出。

张良听闻心下道,“见此长者面相非一般者,不如拿太公兵法试之。”

张良不是一个胆怯的人,胆怯的话就不会刺杀秦皇,张良亦不是一个犹豫不决的人,拿定的注意便会立刻去干,于是张良饮了一口酒暖身,两者的案几距离不远,便放大声音道,“既不为城,何用攻之,取需之道,何止一策。”

这十六个字直接令刘季耳目一新,眼前一亮,刘季即刻转身寻觅开口之人,深怕此人立刻起身走掉一样。

刘季见张良一身的儒衣,头上裹着青巾,身旁放着斗笠,背后插着一把剑,有点像传闻中的苍头军,只是这青巾不大,只是挽住了发髻,乍一看像个修道之人,仔细一看又像是一个侠士,给人的感觉乃世外高人。

一见张良,刘季便心下大喜,刘季有强烈的直觉,眼前之人绝非庸人,极有可能便是不世出的隐士,甚至是如鬼谷子、孙武一样的高人。

刘季便起身,亲自走到张良跟前跪坐,他看了眼酒馆外的数百少年,又看看张良酒卮中的美酒,道,“尝吾从沛县带的酒。”

张良亦不客气,便接过刘季的酒卮饮了下去,按照寻常时候张良是不会饮酒的,更不会拿他人的酒卮饮酒,但是今天他觉得眼前此人值得一交。

只听刘季问道,“敢问英杰何许人也?吾,刘季也。”

张良道,“藏匿于下邳的张良是也。”

张良,这不就是传闻刺杀秦皇之人吗,虽说最近一次刺杀之人民间传闻很多,有说是荆轲之友,又说乃楚国之刺客,还有人言乃齐国刺客,不过亦有传闻乃韩国公子张良,毕竟没有不透风的墙,不过此人大多之人。

一个家缠万贯的韩国公子怎么会为了刺杀一个难度很高的秦皇而散尽家财,这不太现实,可是刘季能够理解,因为他亦当过侠客,曾游历张耳门下做过门客,他对侠客有着特殊的感觉,他相信有这么一个少年只为刺杀一人而散尽家财,这是何等的侠义。

此刻真见到张良,刘季虽然不确定但冥冥之中他觉得刺杀秦皇之人和眼前这个英俊的青年有关联。

不过刘季此刻最关心的不是张良的身份,而是张良所言那十六个字,道,“良,方才所言是为何意,愿闻其详。”

张良见刘季一副很诚恳的样子,当真想听,便也没有卖关子,便道,“既然公不愿取城,若为粮草故,何须攻城,取其城外的粮仓即可,且无秦军把守。”

张良一席话直接令刘季茅塞顿开。

对啊,既然吾刘季旨不在城,不过是为了弄点粮草,直取粮仓不就行了,这个小城邑由于地理位置不重要,且不是富庶之地,秦不是很重视,为此


状态提示:第82章初遇张良--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