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等人于傍晚终于抵达密州衙门,通判刘庭式热情相迎,自报家门道:“在下刘庭式,字得之,齐州人。素闻苏大人大名,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
苏轼笑道:“哪里哪里,你是齐州人?我弟弟子由在齐州任掌书记。”
刘庭式笑道:“那可真是有缘啊!我已命人打点好官舍,苏大人一行连日奔波,还是早点去休息吧。”当即命衙役带领苏家人去官舍入住休息。
苏轼道:“不急。”说完对身后不远处的王闰之道,“你们先去,我有事与刘大人相商。”
刘庭式茫然地看着苏轼,道:“何事?”
苏轼等众人走后,对其开门见山道:“我刚才来的路上见不少百姓在地里翻找蝗虫卵,官府为何不派人治蝗?”
刘庭式疑惑道:“现在寒冬,又没蝗虫,何需治理?”
苏轼道:“虽没蝗虫,但蝗虫卵尚在,来年开春全部孵出,如项羽过境一般掠过麦田就来不及了!”说完对一旁候着的衙役道,“通知下去,各县令于后天下午到衙门议事。”
衙役领命离去。苏轼对刘庭式道:“今天有点晚了,明天给我讲一下密州的情况,我初来乍到,不甚了解。”
刘庭式道:“好,大人早点休息,有什么需要的随时告诉我。”
苏轼点点头,在衙役的带领下朝官舍走去。他刚走了几步又折返回来,对准备回家的刘庭式道:“衙门可有历年灾害情况的记载?”
刘庭式道:“有,苏大人要看吗?”
苏轼道:“多吗?”
刘庭式道:“挺多的,此地常年受灾,涉及治灾之事的记载就有好多本。”
苏轼想了下道:“那就着重把关于蝗灾的记载给我吧。”
刘庭式道:“这些都是按时间记载的,只怕一时半会儿分不出来,要不明天再给您?”
苏轼道:“那就全拿来吧,我晚上看下。”说完随衙役回官舍。
密州不比杭州繁华,官舍距离衙门很近,没走多远就到了。衙役将苏轼带到一处宅邸门口,道:“刘大人已命小的们提前将此处整理妥当,大人若有需要随时吩咐。”
苏轼环顾四处多座宅邸,问道:“刘大人住在何处?”
衙役指了下数米之外的一处院落,道:“刘大人住在那儿。”
苏轼点点头,道:“你下去吧。”衙役告退。他跨步走进大门,院内箱子堆得到处都是,家仆们正在搬运行李。
王闰之见苏轼回来了,道:“我刚才简单分配了一下房间,你要不要看看是否合适?”
苏轼道:“你自己看着办就好。对了,朝云就别安排她和小暖、任姨同住了,给她单独安排一间房间吧。”
王闰之为难道:“这里房间没有杭州官舍的多,如果单独给她分一间,丫鬟们的房间就太过局促,所以……”
苏轼道:“那就先这样吧,将来再说。”
王闰之见苏轼心情不好,关心道:“还在因为蝗虫之事烦心吗?”
苏轼道:“是啊,感觉此地官员对于蝗虫之事不够重视啊!”
王闰之素来不懂苏轼为官之事,也从不参与,见其甚为烦恼,安慰道:“凡事慢慢来,总会有解决办法的。”
苏轼道:“书斋在哪儿,我去看下。”
王闰之带领苏轼来到一间房间,里面摆放着空荡荡的几排书架。家仆们进进出出地往里面运送装满书籍的箱子,苏迈、王朝云正在分类摆放书籍。
王闰之道:“我看这屋里书架数量不够,改天找来木匠再添置些。”
苏轼对苏迈道:“先放些你需要看的书,其他的书还放箱子里,等书架做好了再放上去吧。”
苏迈回应道:“我正有此意。爹,您想看什么书,我也先帮您放着。”
苏轼道:“最近可能要看一些衙门的案牍、典籍,了解下密州的具体情况,带来的这些书估计短期内都不会看,你按自己的需要放置即可。”
王闰之平时不喜读书,见此处有苏迈、王朝云弄着,对苏轼道:“我去其他地方看看。”
苏轼点点头,道:“把厢房收拾下,晚上能睡觉即可,其他的明天慢慢弄。”
王闰之应了声带着紧跟自己的小暖离开了。
苏轼走到书架边,帮苏迈、王朝云一起分类放置。王朝云见苏轼忧心忡忡,道:“此地官员对蝗虫不重视,你找个时间宣贯一下引起大家的重视即可。”
苏轼每次心里想什么,不用说王朝云便可意会,与当年的王弗一样。他叹了口气,道:“之前在杭州发生蝗灾,满天蝗虫飞过,寸草不留,那场面可谓记忆犹新。我今天见那土里虫卵密集,只怕明年天气渐暖蝗虫孵出,灾情要比杭州严重的多。如果不早点解决,后患无穷啊!”
王朝云道:“是啊,好在你来得早,还有时间解决。”
苏迈道:“爹,我能帮上什么忙吗?”
苏轼笑道:“你好好读书就是最大的帮忙。”
几人整理到家仆传饭才一同离去。
吃过晚饭,苏轼回到书斋开始翻阅衙役送来的关于当地治灾的卷宗。他通过查阅得知此地不光虫灾频发,旱灾也不少,不由眉头深锁,替百姓忧心。
夜深人静,书斋内烛光莹莹。门外传来几声轻柔的敲门声,苏轼应了声,王朝云推门而入。苏轼看其头顶白雪,站起身来,道:“又下雪了吗?”
王朝云点点头,道:“大娘子让我来催你早点回房就寝。”
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