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曹家逆子>第1227章父子同心

众人闻言齐齐向曹昂看去,连他们自己都没发现,他们眼中竟带着强烈的期待。

十四个郡同时遭灾,灾情前所未有的严重,一个处理不好刚刚统一的中原就会再次分崩离析,这个代价谁都承受不起。

灾是肯定要救的,可如何救,他们心里却是没谱。

模仿容易创新难,荀彧等人虽是治世能臣,却受时代的局限性,能想到的办法还是先秦时期传下的老一套,免赋税安抚民心,拨钱粮使人活命,剩下的就只能听天由命了,若遇上朝廷财政紧张,那就只能让灾区自生自灭了。

曹昂却不同,他有徐州救灾的经验,脑回路又跟正常人不同,说白了就是不太正常,也许真能提点让人眼前一亮的意见。

曹昂得意的咳嗽一声,清了清嗓子说道:问题要从源头解决,救灾之前要先分析受灾原因,天没下雨,缺水,所以百姓现在需要的不是粮食而是水,我建议南水北调,从徐州,从关中,从辽东,从一切有水的地方往灾区运水。

我去,这也算办法?

众人集体懵逼,看曹昂的眼神也从先前的期待变成了鄙夷。

调水,亏你想的出来,你当你龙王爷啊。

荀彧苦笑道:十四个郡同时受灾,有些郡县大地都已干裂,你怎么调,调多少水才够,这不扯吗?如此浩大的工程岂是人力所能完用成?

再浩大也得干。曹昂语气坚定的说道:一滴水也是希望,有总比没有强,用车拉,用马驼,用人挑,呼吁世家商队百姓全部帮忙,通过已经修成的水泥公路将水运到灾区,粮食能救一粒是一粒,人能救活一个是一个,灾难面前容不得我们投机取巧,只能拿出愚公移山的笨办法与天争命。

此举就算救不了灾也能让天下百姓看到朝廷救灾的态度和决心,受灾地区都是袁绍旧地,当地百姓感念袁绍旧恩对朝廷并不归心,正好趁这次救灾的机会让百姓感受到朝廷的善意,灾情能不能救得了我不敢保证,我却能保证灾情过后万民归心。

华夏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天地争命的抗争史,每次灾难过后民族的凝聚力就会空前强大,曹昂相信这次也是一样,只要朝廷发挥出应有的职能,百姓自会感念朝廷恩德。

还有蝗灾,蝗灾虽然可怕但也不是没有办法对付,我查阅历代有关蝗灾的资料总结出三条治蝗办法。

第一,环境保护,蝗虫必须在植被覆盖率低于百分之五十的土地上产卵,植被覆盖率超过百分之五十便不适合产卵,所以蝗灾大多发生在北方,南方就很少见。

这事怎么说呢,跟猫喜欢吃鱼却下不了水,鱼喜欢吃虫却上不了岸一个道理,蝗虫需要在植被少的地方产卵却要在植被多的地方找食物,想想都蛋疼。

第二,药剂防治,几年前马钧发明出一种叫做喷雾器的东西,可以将水变成雾状态喷洒出去,因为没什么卵用一直扔在仓库里,我们可以让左慈那牛鼻子研究一种专杀蝗虫的农药,最好能与水融合,遇到蝗虫喷就是了。

第三,天敌治理,蝗虫的天敌很多,青蛙蜘蛛,螳螂蜥蜴及各种鸟类都是蝗虫的天敌,但能人为培育的只有鸡鸭鹅,最近几年养鸡鸭的人不少,徐州尤其的多,还有几家专为军中提供肉食的大型养殖场,从现在开始禁止杀鸡宰鹅,将这群家禽全部收集起来当军队训练,关键时刻送往灾区。

最后还有一个笨办法,人工扑捉,让每户人家准备至少一个网兜,蝗虫一旦出现立刻捕捉,油炸也好,晒干磨粉也好,总之弄死了事,这同样是战争,咱们必须拿出打一场关乎国运的战争的态度,将灾难彻底消灭,我说完了。

蝗灾威胁了华夏几千年,直到后世新中国成立才彻底从根子上解决。

曹昂记得,新中国刚成立那会,蝗灾以两三年一次的频率不断困扰着朝廷。

为了消灭蝗灾,朝廷提出了捕蝗不如捕蝻,捕蝻不如挖卵的口号,制定了打早,打小,打了的策略,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哪里有蝗虫就把它消灭在哪里,但由于条件限制,主要还是以人工捕打为主,各个受灾严重的地区甚至成立专门的指挥部,以责任制的方式带领百姓投入到灭蝗的任务当中。

最后还划分了灭蝗大队,灭蝗中队,灭蝗分队以及灭蝗小组,基本上每个人都有一片管理范围,只要出了问题都可以找到相关负责人。

说白了还是靠人。

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笨办法,想要治本还得开垦荒地,修建水库以及植树造林,彻底改善蝗虫的栖息环境。

听完曹昂的解释,众人双目茫然久久才回过神,有人忍不住叹息道:这也太难了。

曹昂两手一摊,冷笑道:再难也比束手无策强吧,或者诸位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下官洗耳恭听。

百官集体闭嘴不说话了。

是啊,曹昂提出的办法虽然扯淡好歹是个办法不是,以前蝗虫铺天盖地而来的时候大家都束手无策只能干看着,现在至少能挣扎一下了。

不过想到此举需要调动的人力物力众人就一阵头大,这是真的不亚于打一场举国之战啊。

曹操抓着椅子扶手,目光如炬的从众人身上一一扫过,见无人应答果断下令道:这次我亲自担任救灾总指挥,曹昂荀彧为副指挥,举朝廷之力战胜这场灾难。

曹昂的话打动了他,做点什么比什么都不做好的多,就算救不了灾,也得让灾区百姓看到朝廷救


状态提示:第1227章父子同心--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