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什么好说的,拍摄《三国演义》,我没怎么参与,要是非让我说,我也只能向王导,任主任,剧组的主创表示感谢了,各位都是前辈,相信一定比我更清楚,从1979年,广电总局决定要改编四大名著开始,所有人都知道,改编拍摄《三国演义》,比改编其他三部名著的难度都要大得多。”
易青说的是实情,当初广电总局研究改编拍摄四大名著的时候,首先被排除的就是《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演义,战争场面太多,而当时国内根本就没有拍摄这种大场面众多的战争题材电视剧的经验。
当然了,当时也曾有人提出,要武戏文唱,将改编的视角对准人和历史事件,对于战争场面一笔带过,可这种提议,立刻就遭到了众多反对。
三国最有魅力的是什么?
就是那些著名的经典战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火烧连营,还有七擒孟获,金戈铁马,纵横沙场,要是将这些都一笔带过的话,那拍的还是三国戏吗?
所以,在反复的研究之后,《三国演义》就第一个被剔除了,最后率先拍了《红楼梦》和《西游记》。
“现在历时四年,《三国演义》已经完成了全部的拍摄工作,这在世界电视剧史上,也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了,而现在,这个大工程是由我们中国人来完成的,我很荣幸,能够参与其中,虽然只是一点儿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足够我自豪了,另外,还是感谢,感谢所有主创的辛勤工作,让我们中国也有了自己的史诗剧。”
如今在场的众人或许还不知道,他们完成的,是一项怎么样的工作。
前世,当《三国演义》在海外播出之后,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在外国人眼中的形象,因为像这样的史诗巨著,在国外是还从没有出现过的。
宏大的战争场面,让一向对中国抱有歧视态度的老外也不得不惊声赞叹,同时,剧中所展现出来的身后历史底蕴,更是让外国人大开眼界,重新认识了中国。
易青说完就坐下了,在场的众人沉默了一会儿,蔡小清第一个开始鼓掌,紧接着其他人也纷纷拍手,这掌声当然不是给易青的,而是,给他们自己。
的确,正如易青所言,历时四年,他们这些人完成了一项看似根本就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要知道,在当初《三国演义》刚刚立项的时候,几乎没有人看好他们,因为《三国演义》这部书的分量实在是太重了。
该如何呈现出那些战争场面?
该如何塑造那些深入人心,耳熟能详的三国英雄?
该如何考证东汉末年那段历史背景下的风俗习惯?
这些全都是问题,而且都是不容糊弄过去的问题。
为此,连他们这些主创都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大到一场决定天下走势的战争,小到一个镜头一扫而过的道具,每一样,都要经过反复的讨论研究,才最终做出决定。
比如剧中火烧连营之后,陆逊带领人马追赶刘备,误入石头阵后,出场将陆逊带出来的黄承彦,当时这位老汉拄着的那根手杖。
在黄承彦手杖的顶端,有一个小鸟造型的雕刻,那是斑鸠,而这手杖,在古代也被称作鸠杖。
敬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早在西汉时期,朝廷就有给年龄在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赐鸠杖以示尊老的制度。
鸠杖又叫王杖,因杖首为鸠鸟而得名,因鸠鸟食道畅达,是不噎之鸟,所以以鸠鸟的形象刻在手杖上赐给老人,寓意着长生不老。
淡然了,不可能紧紧因为年纪大,就能被赐予鸠杖,还是要看地位。鸠杖一般是不会颁给庶人的,在国家稳定时,鸠杖代表一种高贵的荣誉,总是以天子、国家的名义颁给有贡献且地位尊崇的长者。
后来,到了东汉末年,规矩宽松了,鸠杖制度向基层延伸,受杖人也是非富则贵,凭黄承彦的身份,在郡县的地位,自己持一柄鸠杖也是毫无问题的。
可就是这么一柄手杖,在当初拍摄的时候,就引起了一番讨论,有的人坚持认为,黄承彦不曾出仕,是没有资格持鸠杖的,但是也有人认为,黄承彦是诸葛亮的岳父,而当时荆州是在刘备的势力范围之内,就算是看在诸葛亮的面子上,黄承彦拿个鸠杖也是理所当然的。
总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两方为了这个问题吵得不可开交,最后,还是王福林在请教了一帮史学家之后,拍板做了决定一一给他!
就这么一个小问题,等到电视剧播出的时候,或许根本就不会有多少人注意到,结果剧组愣是超了两天,才最终得出了结果,就这份严谨的态度,又有哪部电视剧比得了?
后来人们都说美剧如何如何制作精良,对历史的考究如何如何严谨,全都是狗屁。
美国人除了美化战争,胡编乱造自认为的历史之外,还会干个球?
不说别的,就说出现在美国拍摄的关于古罗马题材的电视剧当中的马镫,要知道,欧洲最早的马镫,出土于公元6世纪的匈牙利阿瓦尔人的墓葬中,以窄踏板直柄金属马镫为主。
而阿瓦尔人是来自蒙古高原的柔然人的后代,柔然人的重点活动地区是阴山以北的草原,在与鲜卑人及北魏王朝发生多次战争被打败之后,柔然人于6世纪沿欧亚草原之路西迁到匈牙利定居。
因此,就连西方考古学者都承认,是柔然人从中国北方把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