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根结底,两个字就足以解释了一一好看!
《大宅门》为什么好看?
谁也不能否认这部剧是毫无疑问的经典之作。
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再过多少年,依然无出其右者,绝对是一部经得住岁月考验的不朽之作。
首先就是剧本好,没有好的本子,演员的演技再好,导演的手法在怎么高明,投资金额再怎么大,也都是没有意义的。
随着《大宅门》的播出,现在也渐渐的有人知道了,这个故事取材于真实的历史。
百草厅白家老号其实就是著名的中医老字号同仁堂,白景琦的原型就是同仁堂当年的掌舵人与发扬光大者乐镜宇,而乐镜宇并不是同仁堂的创始人,看过《大宅门》的观众都知道,白家有一个祖先堂,堂上供奉着一个手摇铃铛的“铃医”,那个人才是同仁堂的真正创始人,名叫乐显扬,是乐家行医的第四代传人,而再深入探究,乐家的行医之路,甚至可以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可谓根深蒂固,世代行医。
如此深厚的历史积淀,又遭遇清末民初的乱世刀兵与大起大落,大宅门里的故事可谓丰富而离奇。
可以这样说,《大宅门》剧本里的故事和人物,将近七八成都取材于现实:李香秀的原型叫郭榕,15岁就被父母卖给乐家老太太身边做抱猫丫头,后被70岁的乐镜宇不顾家人阻拦继为正室,而导演郭保昌,正是郭榕的养子,是剧中李天意的原型;白玉婷嫁给戏子万筱菊照片的看似荒唐的情节,也取材于乐家的真实事件,白玉婷的原型是导演郭保昌的十二姑,而现实中十二姑迷恋的不是别人,正是我国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先生,十二姑痴情不改,嫁给梅先生照片的事情,在当时的京城家喻户晓,人尽皆知。
如此种种的情节,不胜枚举,也正是这些来源于真实故事的剧情,才成就了《大宅门》的经典。
所以说,这部剧受欢迎不是没有原因的。
剧本好,人物塑造也格外鲜明,很能吸引到观众的眼球。
一个有心计有能力的女人,在走向颓势的家族中力挽狂澜,并掌控封建大家庭,讨好了女性观众。
一个叛逆的公子哥儿,在被赶出家门后自主创业,左手金钱,右手女人,走上人生赢家道路,满足了男性观众胃口。
更别提他的后.宫有贤妻良母型、妩媚fēng_liú型、老实乖巧型、活泼鬼机灵型,估计是个男人都羡慕不已。
再加上其他丰富的人物,大爷的固执己见,二爷的唯唯诺诺,三爷的卖弄聪明等等,都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另外,剧本写的好,节奏掌握的更好,不像有的电视剧为了拖篇幅,10集过后就罗里吧嗦,拖拖拉拉,《大宅门》的故事情节,节奏快,丝毫不拖沓。
通常上一个镜头说要做什么事,下一场戏里已经做好了,人物在饭桌前一边聊天,一边道出结果。
上一场戏和下一场戏之间的时间距离是几个月,甚至几年,将不必要的叙事都剔除掉,做到了简洁精致。
在情节设计上,也是有起有落,同时把握到了观众心理,有一定合理的反套路设置,兼具憋屈感和爽感的情节交织,事件有头有尾,坏人最终得到了惩罚,或者有变好的方向,这些都很符合观众的心理预期。
当然了,有人喜欢也有人唱反调,最近报纸上就有些个闲的屁疼的所谓学者公开抨击,说这是一部宣传封建礼教的电视剧。
这么说的人纯属脑袋瓜子让狗屁给崩了,没有娘胎带出来的脑血栓都说不出这样的话。
说《大宅门》宣扬封建礼教?
真不知道他们到底看没看,如果没看就搞这种不教而诛,那只能是别有用心了。
因为说《大宅门》宣扬封建礼教根本就站不住脚。
难道剧中白景琦的反叛性还不够明显吗?
白景琦天生就不是循规蹈矩者,父母头疼,老师躲着,只有真正有能力的人,才能让他敬服,使他服从管教,所以真正能管住他的人只有季师父和白文氏。
季宗布虽也是官场中人,军机处大臣,但呈现给观众的更像是一个游离于权力中心和封建礼教之外的游侠式人物,是一个兼具自由与强大的象征。
能够看到,季师父的早逝,相当于白景琦自由与梦想的消逝,而随着年纪渐长,社会阅历增加,白景琦变得成熟和圆滑,向封建家庭靠拢,也一直听命于白文氏。
直到白文氏死去,同时贤妻良母型原配黄春和白雅萍也相继去世,这两位都是深受封建礼教毒害之人。
可以说,自此之后,白景琦周围那种封建家庭的氛围大减,给他娶妻香秀做好了铺垫。
再有就是黄春的悲剧,从小远离亲生父母,在农村被养父使唤干活,天生身子柔弱,儿子也不争气,还被打断腿,丈夫变心娶妾,父亲是人渣,母亲命苦,自己中年早逝。
黄春从源头上起就是深受封建礼教毒害之人,她虽然被三爷找回,但也是被利用作为报复武贝勒的赚钱工具,之后与白景琦的婚恋,也是长期不被封建家庭所看好。
可见在封建大家庭里,女子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也无法主宰自己孩子的命运,如果社会、时代不进步,悲剧会一代代延续下去。
还有杨九红的悲剧,从小被亲哥卖到妓.院,跟了白景琦后远离了烟花之地,却一生都不被大宅门所接纳,连亲生的孩子也被大宅门夺走,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