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高望着皇太妃远去的背影,心下明了再见面的时候怕就是在战场之上了,不免叹息,但对于她的决定也是毫无办法。
众人心情都不是很好,只要不是太傻都已经明白了皇太妃的选择,平国公世子的面色更是阴沉。麦高一回到府衙就交代下去,将所有在外的兵丁都召集回来,严阵以待,同时又让人向各关传令,做好迎战准备,怕是不用多久就会有辽军出现在边关附近了。
平国公世子私下找了麦高问及原因,麦高道“皇太妃是个聪明女人,我之前故意和她透露了些朝廷打算在北辽设立毛呢作坊之事,她必然想得明白,若是不尽快动作,一旦我们这边进展顺利,那么还躲在草原深处的北辽贵族的生存空间就会被一点点缩小。最终的结果无外乎,要么是流亡他国,要么是归顺大通,要么是战死沙场,没有别的出路。”
“如此一来,待到日后他们人困马乏之时再行动还不如就趁现在奋力一搏,所以她不会给我们留有太多时间做接下来的准备,甚至是让我们有机会进入草原建立作坊,他们必是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始骚扰边关,同时让我们背负着大量难民这个包袱,大军却无法走出关外一步。只是他们小瞧了我大通的国力,我们耗得起,他们却耗不起。”
“如此一来他们一旦决定孤独一掷,不成功便成仁,那么我推断接下来必是连番的恶战,所以务必要提前让所有关隘做好准备,边境附近的城镇也要有所防备才是,最好是能将边民回撤,届时绝不能给他们一丝一毫补给的空间。”
转而麦高想起了历史上记载的“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的评语,复又强调道“且有一点,要让各处的边关将领务必遵守,那就是我们这段时间的主要目的就是消耗他们的战力,动摇他们的信心,决不可因为任何原因贸然出击,若是有违令者必须严惩。主要还是因着我大通的军队对草原情况并不熟悉,若是被诱敌深入很有可能有去无回,所以必要慎重对待才是。”
平国公世子听到这里沉吟半晌,点头应下,而后便依照麦高所言安排了下去。其实打仗并不是麦高所擅长的,他只能将自己的想法和一些猜测说出来,供他人参考,至于平国公世子和一众官员到底是听还是不听就不是他所能控制的了。
又过了十来日的工夫,果不其然,草原的尽头出现了如乌云一般的北辽大军,麦高此时很是庆幸自己并没有轻信皇太妃之前所言,将士兵安排着去做准备安置难民的一应事宜,而是全部召回,调整到最好的状态备战,不然怕是要吃个大亏。
见着在远处安营扎寨的北辽大军,整个幽州关的氛围都紧绷起来,城内家家闭户,城外的大军也早已按照安排各守其位,各种各样的武器被搬上城墙,整个关隘犹如一张拉满弦的大弓,蓄势待发,随时准备着射出致命的一箭。
转日一早,麦高便被外面的嘈杂声惊醒,匆忙地穿好衣服,也顾不上收拾,便冲上了城楼。平国公世子以及一种官员均已是肃穆而立,面色凝重地望向关外。远处的北辽营地之前,是黑压压的一片已经列好阵势的契丹铁骑,而大通这边的城墙上,弓弩手都已经是箭在弦上,各就各位。双方一触即发,整个幽州关的上空笼罩着一层压抑紧绷的氛围。
城楼上麦高站在平国公世子身旁,绷紧着神经,下意识地握紧双拳,看着眼前关外一望无际的草原,心知马上一场冷兵器时代的惨烈对决就要在自己眼前真实上演了。
随着对面传来的一阵阵尖啸声,和马匹的嘶鸣声,那望不到尽头的骑兵队伍犹如黑色的潮涌,从地平线向着边关奔腾而来,他们挥舞着长刀,纵马驰骋,口中呼啸,如狼群一般扑向了大通朝的关隘。
此时的北辽大军像是已再无所顾忌,抱着拼死一搏的心态,几乎是倾巢而出,麦高却似乎是看到了一个民族走向衰败的落幕哀歌。
幽州关这边自是严阵以待,且有着关隘的地利,手中军备又优于北辽太多,神臂弓,克敌弓,三弓八牛弩,这些划时代的利器纷纷上阵。随着一声令下,机括声弓弦的震颤之声于耳畔嗡鸣。北辽的骑兵还未到城下,便被密集如雨的大小箭只射得如同筛子一般,如秋收的麦穗一片一片地倒下,继而被紧随其后的马蹄踩踏成泥,远远看去一片尸山血海。
虽说此时还是冷兵器时代,但是眼前的场景,还是让麦高不禁联想到了满洲八旗对战八国联军的无力境况。看着整个草原渐渐被染红,横尸遍野,麦高只感到了一丝悲凉,
随着北辽大军连日的进攻,北辽骑兵死伤惨重不说,甚至连边关的城墙都没摸着,终于是暂时消停了下来,估计也是在想着应对之法。
幽州城内的众人聚集在府衙议事,旁听的麦高虽是不懂战事,但是这连日来的消耗也是看在眼里,想了想还是忍不住建议道“估计此战耗时颇久,我们是不是要趁着休战的机会,让人将外面可用的箭只捡回来些,也免得后续补给不及。”
堂中的武将们闻言先是一静,继而却哄堂大笑,还有人打趣道“转运使大人果然是行商出身,惯是精打细算,不过我大通还不差这些,大人放心,他们就是再来个十倍之数,也足够他们消受的。”
麦高尴尬的摸摸鼻子,暗想自己实在是被电影电视剧里弹尽粮绝靠着扔石头守城的场景给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