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我在大明当暴君>第148章又1批来送死的第1更

为什么要马士英去银川?

银川也是边境,是属于新军政改革的范围。

今年乃至明年,新军政都将是朝廷的一个重点方向。

需要大量的人才来去做支撑。

马士英这货在史书上虽然被评为奸臣,但你不得不说这家伙还是个实干派!

没错,和嘴炮大神们不同,这家伙是个愿意真正干活的人。

不过特么的大同镇的破事,虽说主要责任不在他,但崇祯肯定是不能跟他就这么完了的。

这笔账先记着,也要让马士英头顶上悬着一把剑,过去西北后好好干活。

今年已经是崇祯三年,按照崇祯对整个大中华圈的战略规划,崇祯五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后,就要开始着手规划大规模的中心城市了。

例如西安府,在规划中,就是西北一个超大型城市,它将成为以后打通路上丝绸之路的后勤点。

而银川,将是征西军的摇篮。

这些暂且不必多说,崇祯只能说,先把人扔过去,等熟悉了几年,就要马士英提详细的执行策略了。

而眼下,最重要的还是大同镇的这些事。

大同镇的事,到底有多严重,朝中很多人根本没有概念。

史官估计在写到这一段的时候,只会寥寥几笔:崇祯三年九月,喀喇沁部万丹伟征作乱大同镇,伤亡数十万军民,帝大怒,御驾亲征,酋首伏诛,大明天威震四海,诸蛮皆惧,遂臣天朝。呜呼哀哉!

但真正的现实哪有这么简单?

举一个例子,北京大学同伴的学生要组织一场春游,恐怕也得策划个小几天时间,最后带着几十个人出去玩,还要反复确认人有没有走丢。

而崇祯现在面临的是什么?

几十个人?

他面临的是近一百万人!

要处理好这一百万人的民生,到底要多少人参与进来?

这个数字无法准确的计算。

但长城南边诸省,从巡抚、布政使、知府、知县、新农政指挥使、普通老百姓,全部要参与进来。

因为有巨量的粮食从南边诸省采购,需要征调车辆运输,需要聘用民夫运输,需要照顾这些民夫的伙食,还要确保他们中途不要撂担子。

还要防止山贼。

长途跋涉,将粮食全部运输到雁门关,从雁门关分发。

这就完了?

还没有!

粮食到雁门关了,谁来主持分发?

怎么确保分发的这个人维持公平公正,怎么确保在这个过程中,有人不中饱私囊,并且高效完成这些事?

会不会出现中途出现意外情况,然后有人甩锅,产生争论。

人多了,管理成本就会大大增加,效率就会大大降低。

这个时候,就是考验大明朝的行政动员能力的时候了。

21世纪的中国,能在短短的一个月之内动员全国物资,但是大明朝肯定是不行的。

明朝末年以行政效率低下著称。

若不是张凡这几年大刀阔斧改革,现在大同镇发生这种事,朝廷只能眼睁睁看着它发生,却做不了任何事。

组织动员能力无法与21世纪相比,但至少北方这些省都会全力配合进来。

崇祯心里也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十月二十日(农历),大雪。

明军的粮食已经发完了,一队队明军一大早就出了城,还有一些身强力壮的民夫。

他们是去砍柴的,现在太冷了,许多人都需要取火,否则不被饿死也要被冻死。

还有一些明军和一些老百姓一起在堆房屋,条件很艰苦,有不少人手都冻肿了,但是大家却有说有笑。

还有不少御林卫的士兵,在大同城找到了这一辈子的真爱。

苦有也苦的乐趣啊!

前方的墙壁上写着一句话:艰苦奋斗,才能创造幸福生活。————皇帝

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走在大街上的马士英,目之所及,看到了他以前从来没有见到的场景。

蒙古人打来的时候,官员都跑了,大同镇的老百姓是绝望的。

蒙古人没有打来的时候,也就是和平期,大同镇的老百姓是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脸上也是麻木的。

但现在,他看到的是热情,是活力。

仿佛经历了这一次灾难后,大同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明明现在的条件比过去更加艰苦,但这些人却比过去更加有激情。

为什么?

因为希望!

因为许多人都对眼前的生活有了希望。

这个希望来自哪里?

来自代王府里的皇帝。

自大同城收复后,皇帝就一直待在大同城,大明朝的京卫军从分发粮食、到一起搬砖修建仿佛,到出去砍柴打猎,全部都在做。

所有人都看在眼里。

人们为什么对皇帝充满了希望?

因为实际行动!

因为皇帝正在采取实际行动来改变眼前的困境。

仅仅是口号,是没有办法真正激励大家的。

人类因为行动而心怀希望,又因为心怀希望,而努力创造。

他张凡是实干家,而不是空想主义者。

就在大同城努力改变,努力将一切重新拨回正轨的时候,右路的明军尤世威却像是打了鸡血一样,天天带着人到处乱窜。

他在干什么?

他还能干什么?

当然是寻找万丹伟征的踪迹,寻找蒙古鞑子的踪迹。

这一日,万丹伟征没找到,却在高阳城西边200里发现了另一队蒙古鞑子


状态提示:第148章又1批来送死的第1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