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风起南洋1784>第492章 阿桂的发现

“砰!砰!”还算整齐的齐射声响起,清军的鸟枪手打出了第一次射击。

可在此之前,他们已经被第一来复枪团最少打了三轮了,前两个方阵直接被打溃散,这是后面后备第三个方阵。

一万八千八旗兵,对阵一万一千余明军,八旗兵人数多一点,但火枪要少得多。

清军呈钳形布置,中间是鸟枪手和威远将军炮等,两翼内侧是健锐营的肉搏兵,外侧是骁骑营的骑兵,正在试图从两翼包抄。

叶开的军队呈一个略圆的扇形,扇把在仙庾岭下,正面是用一个个空心方阵组成的扇面。攫欝攫欝

其实如果面对的是欧洲大国军队,比如英法奥俄的话,那是很危险的,很容易被对面的骑兵分割打散,空心方阵缺少炮火的保护,根本扛不住骑兵。

不过李阿水和黄老四敢这么摆,那就是因为他们面前的是八旗兵,而且已经开始迅速坠落的八旗兵,上一次北江边的战斗,黄老四就看清了满清军队的虚弱。

刘崇礼所在方阵位于整个扇面的弧顶处,他们不但要面对正面逼过来的清军,还要受到两侧清军的冲击。巘戅奇幻小说网巘戅

这个最著名的浪荡子,人称逍遥侯的家伙,这次没有跟着背嵬军出去,因为那捞不到多少仗打,决战必然会在排队枪毙中决出!

最惨烈的时候到了,双方距离七十多米,疯狂的像对方抛射铅弹,密密麻麻的铅弹如同密不透风的暴雨一样淋向了对方,划过空气时摩擦产生的白烟,甚至把天空的都遮蔽了。

如果叶开在这的话,一定会对清军的战斗力感到惊讶,一般来说,后世人都认为满清的武力,从康熙三藩之乱时就不行了,但事实,跟这个认知有一点小小的出入。

那就是满清的支柱武力,大部分确实腐朽了,但还有极小的一部分,大约一两万人,在三藩之后,在康麻子,雍正,我乾隆的不断修正,不断的胡萝卜大棒政策揉捏下,还是保持了不错的战斗力。

不然满清用什么来灭掉准格尔,我乾隆拿什么南征北战?全靠汉人绿营或者民团?不可能!

满洲贵族真要一点核心的武力都没有,恐怕等不到民族革命时期,就要被赶下台了。

不谈民族情绪什么的,中国人从来可是讲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讲究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自古中原大地上的帝王,武力衰微了,那就等死吧。

真实的满清武力支柱,是从乾隆后期开始衰弱,嘉庆时期江河日下,咸道年间一泻千里,等到脑袋不是一般铁的僧格林沁,在八里桥打光了最后的满洲火枪龙骑兵后,他们才彻底失去了武力这一重要支柱。

也就是这个时候起,清廷才变得软弱,这之前,他们对待汉人,不管是大臣还是平民,都还是高高在上的。

“冲啊!冲进去啊!”拿着关东大扫子,长柄云梯刀肉搏兵从两侧绕了过来,呐喊着发足狂奔!

他们目标是复兴军的侧翼,就算是傻子也知道,前面的火枪对射肯定是打不过的,阿桂的唯一希望,就是能从两翼凿进去。

几乎所有的复兴军和近卫军侧翼方阵,都升起了象征战况紧急的黄旗,作为后备力量,配备了一定冷兵器的汉儿效节军北军处于扇面的中央,他们化整为零,以一个百户为单位,随着黄老四的调动,不断的四处救火。

同时在正面,满清的火器营和神机营损失惨重,正面的复兴军一个师和第一来复枪团不但火枪的射速是清军的两倍以上,配备的火炮也比满清好用。

满清的威远大将军和鹿角炮等只能直射,不能抛射,所以必须顶到最前面来才有杀伤力,但复兴军的火力如此猛,等到清军把这些炮推上第一排,根本开不了几炮,炮手就被打得死伤枕籍。

而复兴军的小王爷经过几次改良之后,已经可以说是迫击炮了,只要第一排的蹲下身体,完全可以在人群后面开火。

加上人数不少的掷弹兵,整个火枪对射中,双方的伤亡比例肯定超过了一比十,复兴军和近卫军倒下一个人,满清则要倒下十人!

大阵左面,是归义军法兰西第二团,这个由奥利维耶亲自指挥的团,是受到满清猛攻的重点之一。

满清之所以要重点进攻他们这,原因能让人惊掉下巴,因为这时候满清还没让欧洲人打趴下过,他们只知道复兴军和少年近卫军不好惹,并不知道欧洲白皮的战斗力也是很猛。

所以阿桂把全员白皮的法兰西第二团,当成了辅助兵和仆从兵!

把他们当成了伊犁将军管辖下的那种,百回兵不如一安延集的那种废物兵,于是阿桂做出了迅速打垮黄毛夷人,切割宋逆大军的命令。

结果,这一头撞的之疼啊!要是他们打的归义军后来招揽的葡萄牙、荷兰等国士兵组成的第三团还好些,因为第三团确实不算精锐,他们是叶开为了插手澳门和巴达维亚而专门组建的。

但归义军法兰西第一团可不是软柿子啊!他们是叶开亲自在法兰西招募的原法兰西远东雇佣兵第一团,最开始的团长是叶大王的心腹,拿皇上的学长路易.加斯顿。

现在的团长是越南历史上鼎鼎大名,帮助阮福映复国并一统越南的头号功臣,极有军事天赋和才能的维克多.奥利维耶.德.皮曼纽尔。

#21434#21437#32#22855#24187#23567#35828#32593#32#55#104#117#97#110#46#99#111#109#32#21434#21437

<

状态提示:第492章 阿桂的发现--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