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都市现代>替汉>第六十六章 深根固本

孙翊的回答让鲁肃脸上一喜。

桓、文为齐桓公、晋文公,乃是春秋五霸之中最受后人认可的霸主。而周武乃是周武王姬发,开创了周朝八百年天下的伟大君王。

孙翊话中表明不为桓、文,愿为周武,其实就是很直白回答了鲁肃的问题。

他要做像周武王那样的王朝开创者,而不是如齐桓公、晋文公那般的只是逞威一世的霸主。

孙翊话中对鲁肃表现的赤诚自不必说,除这一点外,更让鲁肃欣喜的是,孙翊的这句答话还透露出一个思想,

那就是汉室不可复兴,而这一点与鲁肃内心中的判断正好不谋而合。

身为一个明主不需要韬略惊艳,只需要对天下大势有一个基准的认识,有了这个认识,才能在臣下提出谋略时做出英明的决断。

“肃为君侯之帝王志赞之,然若是君侯有周武之念,则近来吴县群臣奏请北进一事,则实不可取。”

“肃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君侯,不足与图大事也。

值此河北双雄争霸之机,君侯不应北进,应该专力西征。”

“哦?”孙翊轻咦了一声。

孙翊虽然也认为此刻进取淮南不是良策,但至从那夜与张纮夜谈后他就明白了一个道理。

身为君主应该是仲裁者,他心中的计较是否正确不重要,他只要保证在做出决定那的一刻,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就可以了。

而做到这点的基础便是君主要海纳百川,兼听取策。

因此他只是对鲁肃的以上论断,不置可否的轻咦了一声。

鲁肃见状对孙翊拱了拱手,继而说道,“自古想成就帝王之业者,无不先思帝王之基。

昔高祖诛项,据关中乃可功成。世祖中兴,握河北乃可席卷。昔汉之二祖虽有困败然而终济大业,原因在于此二祖皆明深根固本以制天下的道理。”

“前事不忘,今日之师,君侯若想成就帝王之业,应该嗣武二祖,师法前世之事,寻求孙氏之帝王之基也。”

“然。”孙翊赞同了鲁肃的话。

给你点赞。

“高祖之帝王之基在于关中,世祖之帝王之基在于河北,时移世易,论及今日,君侯之帝王之基岂在淮南乎?乃是荆州也。”

“何也?”

“帝王之基说来宽泛,但其实就是足兵、足粮、足士之地。”

“淮南郡本为九江郡,人口富庶,土地肥沃,又兼控扼四州要道,乃兵家必争之地。

但自从袁公路窃据淮南之后,荒淫暴虐,横征暴敛,致使淮南空尽,五谷不长,六畜不生,人民更是以相食为生,如此之荒地,何以为帝王之基?”

“反观荆楚一地,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加之刘表为坐守之主,垂垂老矣,据有荆襄却终未有所为,适足为君侯奉也。”

“淮南一地虽可进窥中原,战略意义非凡,然荆州位于江东上流,公瑾曾言,无淮泗一地则国弱,无荆汉一地则国危,荆楚于君侯而言,战略意义岂低于淮南乎?”

“天下英雄何其多,君侯若不及早取荆州以为帝王本,鲁窃为君侯忧,荆襄一地控于刘表手中江东尚可自安,若控于英雄之手,江东危矣。”

“舍荆襄而取淮南,可谓舍本逐末,取荆襄而暂罢淮南之议,乃千秋之利,望君侯思之。”

鲁肃说完以上这些,停住了话语,他的眼光正聚焦在孙翊脸上。

他见孙翊听到他的深根固本之策仅仅是脸有喜色,并无惊异之色出现。

这让鲁肃有些诧异。

脸有喜色说明孙翊对他的深根固本之策是认同的,但无惊异之色,这说明自己的这番言论并没有超出孙翊的意料,

孙翊这样的表现让鲁肃有了一种猜测——深根固本的战略思想,或许在孙翊见到自己之前,就有了类似的想法了,故而只喜不惊。

不过,以为他鲁肃千里而来,就只有这点见识吗?

孙翊见鲁肃停住了话语,以为他没了下文。因此孙翊淡淡赞了一句道,“鲁君之言,甚合孤心,高才之名,名不虚传也。”

鲁肃今天的表现证明了,他的确是富有战略思想的一位大才。

只是也许是孙翊心中早就有这样的论断,所以鲁肃说出来后,他心中并没有太多惊异的感觉。

孙翊不会因为历史上的记载就对某位人物下了死论,史书也是人写的,只要是人写的就会可能存在谬误。

所以在穿越来后,跻身于一众历史名人之间的孙翊,是以史书为骨,而后再辅以自身的亲身交往,来对这些历史人物做出属于自己一个的判断。

这就是孙翊一直坚持的实事求是。

也许是自身一开始对鲁肃的期待太高了吧。

孙翊在赞过鲁肃之后,正要延请鲁肃为他帐下参军,以作参赞军机之用。

但孙翊还没开口,鲁肃却朝孙翊再一拱手道,“以上肃之所论乃是本胜,但西征一事还有时误。”

孙翊一听,眼神一亮,还有干货呦。

来来来,只要你说得好,孤就给你参军校尉一职。

孙翊端正坐姿,谓鲁肃道,“子敬且讲,孤倾心等之。”

鲁肃喝了一口酒,润了润嗓子后,对孙翊问道,“敢问君侯,与袁大将军相比,君侯之国力可能匹敌否?”

孙翊摇摇头,“本初公手握四州之地,河北一地尽为其所有,治下士民数百


状态提示:第六十六章 深根固本--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