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洪流微澜>第一百四十九章 战火重燃

谢绾抵达杜伊斯堡港后,并没有直接回鲁尔堡,而是乔装住进了鲁尔军的军营。因此连鲁尔堡上下都并不知道谢绾去了哪里。谢绾让自己销声匿迹,一方面是防止柏林对自己的继续追杀,一方面是要理顺自己与普鲁士的关系。

他在前往多特蒙德谈判之前,曾经给路德维希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大概包括三个部分,其一是简述了此前鲁尔军与法军的科隆夜战和杜塞尔多夫战役;其二是评估两次战役中鲁尔军的损失,决定还是与法军和谈;其三就是希望路德维希尽快完成征兵,讨伐莱茵法军,鲁尔堡将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在关于与法军和谈的问题上,谢绾认为此时的首要任务是拖住法军,尽量避免交战,所以会给法国人一些空头许诺。但从后来柏林方面对谢绾的口诛笔伐来看,至少柏林公开层面并不理解谢绾的做法。这让谢绾很头疼,这到底是路德维希为了把戏演的更真,还是根本不接受自己所谓曲线救国道路?

谢绾与路德维希在鲁尔区地位这件事上,有过几次针锋相对:

站在路德维希的立场上,为借助谢绾的种种帮助,所以曾经应谢绾的要求,许诺鲁尔自治,但内心里肯定是不愿意一个国中之国留在统一的德意志之中的;而从谢绾来看,路德维希这种雄才大略的德意志宿命皇帝,说话出尔反尔是家常便饭,所以对他的承诺也就是听听而已,私底下也不停的在巩固鲁尔自身实力,并且借用一切外部资源来增加鲁尔自治的可能性。

俩人其实缺乏关于“领土完整”话题的信任基础。

在这种不信任的氛围下,法国人的介入,尤其是将谢绾捧为莱茵联邦执政和鲁尔伯爵,谢绾和路德维希之间的许多原本就不牢固的默契更是摇摇欲坠。

世界上的事往往如此,博弈的双方互相猜度,导致了博弈的复杂程度升级。在谢绾遭遇来自普鲁士的舆lùn_gōng击和刺杀之后,本来就受到亲法基民盟压力的他也不得不考虑,要依靠法国来制衡普鲁士。

考虑再三,谢绾决定还是要给路德维希写一封信,继续“澄清”自己出任莱茵联邦执政并非真心投靠法国,只是权宜之计;但同时,他也希望通过基民盟与法国,尤其是拿破仑保持某种合作,避免法国重新把鲁尔堡视为敌人。

他把这两件事委托给了奥斯瓦尔德和洪堡,奥斯瓦尔德携谢绾的信秘密前往柏林,而并不知道拿破仑存在的洪堡,则与安培保持着高频率的联系。

不得不说,如果从事件真相和发展方向来看,谢绾的判断错误的部分不少,但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他也只能做到这种水准了,只能说幸好表面上还有迂回空间。

谢绾消失后的波恩,舆论果然出现拿破仑想要的那种反普鲁士浪潮,但味道却又不太一样。

舆论大肆抨击普鲁士,同时却又宣扬谢绾“悲情英雄”的角色。舆论认为普鲁士无法保卫莱茵地区,却派人暗杀真正捍卫了莱茵地区尊严的英雄,这是懦夫的行为,令人憎恨;同时,舆论还祈愿谢绾尽快康复,归来继续领导莱茵联邦。

拿破仑看到这种舆论,也真是无名火起。本来如果谢绾遇刺身亡,舆论就只会有前半截对普鲁士的憎恨,但现在他没死,反而还给他添加了一些悲**彩,人望倒是越发高涨。这让想让路易·波拿巴接手莱茵联邦的拿破仑完全无法接受,他不得不一边安排人继续寻找并追杀谢绾,一边考虑使用军事手段打破鲁尔堡,干掉可能躲在鲁尔堡的谢绾。

更重要的是,根据他的军事情报,路德维希的征兵工作即将完成,届时少不了一场大规模战争。这时候留着鲁尔堡这个相对独立还有兵有将的钉子,无疑是心腹大患。

不过他现在最大的对手,不是柏林磨刀霍霍的路德维希,也不是在鲁尔军军营里鬼鬼祟祟的谢绾,而是在波恩跟他明争暗斗的安培。

一方面,代表女王在波恩调查执政遇刺案的安培,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太多头绪。虽然查出两名配合枪手进入观礼现场的安保人员,但审讯交代出的上家早就不知所踪,线索就此中断;这件事上,安培在明,拿破仑在暗,安培确实也做不了太多事。

另一方面,拿破仑向玛丽女王建议,由于谢绾消失,鲁尔堡又进入了一种脱离法国管制的状态,所以应该立即出兵占领。在洪堡的背后公关努力下,安培在玛丽女王面前极力反对攻击鲁尔堡,毕竟谢绾的消失是法方安保问题造成的,鲁尔堡并没有违反和平协议。玛丽女王此时对行刺案还在气头上,对可能是“替”自己遇刺的谢绾还有一些同情,所以并未允许拿破仑进攻鲁尔堡的计划。

但拿破仑作为宿将,当然比玛丽女王和政客安培更明白战争时内部稳定的重要性。在数次沟通无果之后,他决定绕开巴黎,抢在路德维希出兵莱茵地区之前,找借口挑起与鲁尔堡的战争。

于是在鲁尔区边境线上,连续几天发生士兵斗殴和挑衅事件。

谢绾从发动对科隆的偷袭到现在,已经拖了差不多四个月时间。但柏林方面还没有发兵来莱茵地区,这让谢绾面对法军挑衅毫无底气。考虑再三,谢绾让毛奇按兵不动,对于所有边衅都视而不见,如果对方太过分,就干脆让士兵放弃边界。

拿破仑见鲁尔区主动退缩,完全不似之前那个敢偷袭科隆的小强军,冷静的令人意外,断定谢绾一定回到了


状态提示:第一百四十九章 战火重燃--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