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康这么多年来,对于燕国的政治体制,已有了清醒的认知。
最后得出的结论,除辽地外,燕国还是一个半奴隶制与半封建制的国家。
而且是奴隶制大于封建制度的一个国家。
虽然在燕昭王时期,整个燕国也可以说是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变法”。燕昭王在其麾下的“四大名臣”等人的辅助下,向封建制迈开了脚步。
但随着燕昭王的去世,燕国随即又被门阀贵勋等保守势力,进行了反扑。
国家的体制,又随之倒回去不少。
中原七国中,最为彻底进入到封建制的国家,也就是秦国了。
姬康则在一次朝会上,对在蓟都的燕相粟腹等燕国众臣,这样说道: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按我辽地说法,就是在经济上,彻底实现了土地私有化。秦国过去的奴隶主,变为了封建地主,奴隶人身则获得了相对自由,变成了农户。”
“如此以来,农户从事生产的积极性,显然就比奴隶从事生产的积极性高很多。农户因为有了自己的田地、房屋,粮食、物产等,也就比奴隶在田地的产出高很多。”
“我燕国现在实行的还是“分封制”,但秦国在近几年,则全面实行了“郡县制”。随之,朝堂所制定的国策,也很快被执行到各郡县。”
“也就是说,秦国的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这样的制度,能使秦国比别的国家,更容易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乃至军力。故,秦国才可以国力强大,才可以征伐四方。”
当时,朝堂之上,燕相粟腹与众臣听姬康这么一说,许多人都心中惴惴不安。
大家都知道这么做是对的。
但这样,却是侵犯了许多人的切身利益了呀!
姬康见此,自然知道这些人心中所想,也就没再多说什么。
对于两种制度的优劣,这个时代没有人比姬康更清楚的了。
虽然辽地的官员、商人、以及所有的黔首们,不明白这么多的大道理。
但辽地这几年的发展状况,则让大家认识到,自己辽地的制度与做法,显然是区别于这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中原各国,没有一个国家比辽地发展的更好、更快。
所以,自己君侯所制定的这一套制度,是辽地必须要坚持与推广的。
在姬康的父亲姬允,即位为燕王,姬康也算正式踏入了燕国的政治舞台。
对于燕国当前的政体,姬康早就不能忍受了。
为此,在蓟都的这一段时间内,姬康让情报局局长黄勇,加大对燕国各郡县情报的收集。
经过对燕国各郡县情报的收集、整理,又与鲁仲连、苏代两位先生商量后。
姬康与父亲姬允在一次谈话中,简单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父王,为我燕国着想,现在我燕国必须适当进行改变,以让国家国富民强。”
听罢小儿子的话,姬允愣了愣,看了看姬康,对其道:
“康儿,汝想在我燕国“变法”?是不是想在我燕国,想实行你辽地的制度?汝可知道,马上实行你辽地的制度,整个燕国就会陷入动荡不安之中。”
姬康摇了摇头,对父亲姬允直言不讳地道:“父王,燕国早晚是要实行辽地的制度的。但是目前,儿臣也没想在燕国,全面推广辽地的整体制度,是没有必要这么快的。”
“父王,我们可以采用小步快跑的方式来推行新政,慢慢来取代过去那些陈腐的制度。譬如说“废除奴隶制度”与“殉葬制度”。这个不难吧?”
姬允轻轻咳嗽了几声,沉思了片刻,对姬康道:“康儿,这个可以去做,但也不能着急。你要知道,就这两项制度,就已经触动了部分门阀贵勋的利益了。”
姬康看着父亲,笑着道:“父王,儿臣也没想马上在燕国,大刀阔斧地实行辽地的政策。确实如父王刚才所言,这样我燕国会动荡不安的。”
“但儿子以为,可以用一个郡,做为“新政”的试验郡。我们燕国每一项新的国政,都可以在这个郡先颁布实行,其他郡维持不变。”
“等这个试验郡实行国政的效果出来了,让大家都可以看到如此做的好处了,然后再在各郡推行。如此,我燕国一方面可以保持稳定,另一方面,也能保证“新政”顺利推广。”
“父王,儿臣以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天攘攘,皆为利往。”只要有足够的利益交换,我想这些门阀贵勋等即得利益集团,会知道这么做的好处的!”
姬康说到此,内心暗暗道:“如果这个都不行,就别怪我下一步把桌子全掀翻了。”
燕王姬允思考了良久,看着面前自己小儿子严肃的表情,知道这是小儿子的最后底线了。
在姬康到辽地后,姬允对小儿子在辽地的所作所为,还是知道的。
不说辽西、辽东两郡,就说其他设置的郡县内,那些不配合辽地政策的门阀贵勋,最后的遭遇,可都不是太好啊!
也不知道自己的这个小儿子,是怎么弄的?反正就是很顺利地在辽地,推行了一套自己也看不懂的国政。
但姬允也知道,辽地就是在这些新政的推动下,这十年来,才能发展的如此迅捷、快速,而且富有、强大。
想到这里,姬允暗暗叹了口气:“反正自己身体也不太好,这个燕国早晚都要交到他手里的。就让他按自己的想法,去实行自己的主张去吧!”
姬允看着面前的小儿子,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