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河进入希瓦绿洲地带后,地势很快从以前的海拔一百五十米左右迅速下降到一百米以下,于是从这里开始河水开始不断浸润里面的土地,几千年过去之后,便形成了一个总面积高达三万平方公里的绿洲平原。
平原北到咸海南部,南到希瓦城,南北长约六百里,东西平均宽约两百里,紧挨着阿姆河几十里的地方是大量的灌溉农田,靠近沙漠的地方则是广袤的稀树草原。
这里是前花拉子模汗国的核心地带,其北有咸海,东面是克孜勒库姆大沙漠,西面是卡拉库姆大沙漠,宽度都在一千里以上,仅有南面的阿姆河与外界相连,易守难攻,是上佳的立业之基。
这里的绿洲面积是成片连在一起的,南面的布哈拉到撒马尔罕一带的绿洲面积加起来也没有这里大。
玉龙杰赤。
玉龙杰赤就是后世的库尼亚乌尔根奇,原本是花拉子模国的都城,蒙古人屠城后该城就毁了,希瓦汗国崛起后一度将此城恢复起来,不过不久又遇到了阿姆河改道,最后汗国将差不多全部恢复起来的玉龙杰赤舍弃了——一个没有大量饮用水可以利用的地方是不适合作为都城的。
都城改到了南面的希瓦城。
但玉龙杰赤及其周围地区由于大量地下水,以及西边不远处仅次于咸海的萨雷卡梅什湖的存在,在阿姆河改道后这里迅速成了现任大汗阿布勒哈孜最为依靠的乌兹别克部落的牧场。
在希瓦汗国的乌兹别克人里面,大致分成了四大部落,曰弘吉剌,曰康里,曰钦察,曰曼吉特,弘吉剌自然是来自以前金帐汗国王族的后裔,便是希瓦汗国的核心部落。
当然了,当时间来到十七世纪后,蒙古人的痕迹在这里完全找不到了,这里的人口基本上操着两种语言,波斯语、突厥语,说波斯语的自然是塔吉克人,说突厥语的则很复杂,反正是钦察大草原的各突厥部族就是了。
不过在眼下,他们是不会这么区分的,在这里生活的只有两种人,乌兹别克、土库曼,汗国的“主体民族”是乌兹别克,对土库曼人采取歧视政策,不过在三万平方公里的绿洲地带,种地的大多是土库曼人。
眼下,大汗在阿布勒哈孜在南面的希瓦城镇守,玉龙杰赤则留给了他的长子阿努沙。
三万平方公里,远在花拉子模时代就利用阿姆河的河水开挖渠道开辟了大量的灌溉良田,如果农田的面积只有整个绿洲平原的十分之一,那也有三千平方公里,也就是四百五十万亩!
四百五十万亩,就算产量只有一石,那也是四百五十万石!
由于这里是传统的游牧区,有大量的牛羊肉可以补充,一个人一年需要消耗的粮食按照两石计算,理论上可以养活两百万人!
实际上此时的希瓦绿洲自然没有这么多人,但一百万是肯定有的,一百万,大约一半是农户,一半是牧民,这样的结构实际上在中亚一带最为合理。
在大夏国崛起之前的哈萨克汗国地域最广,加上布哈拉汗国,总人口估计有一百万户,四五百万人左右,抛去大约一半农户,牧户也有两百万左右,而准噶尔汗国在被清国灭亡时大约有六十万人口,可以推算其在全盛时期最多只有百万丁口。
广袤的绿洲地带、大量的农业人口,周围都是大沙漠的有利环境,让希瓦汗国得天独厚,他们的乌兹别克骑兵以装备精良著称,他们不仅拥有通过汗血宝马与蒙古马杂家而得的优质战马,还有大量的甲胄可用。
五十万牧户代表着至少十万帐,也即十万骑兵!
历史上,曾经有大量的哥萨克骑兵突入到这一带,不过最终他们都消失了,以哥萨克的强悍,若是人数超过五千,还都是拥有火器的骑兵,在大夏国没有出现之前,几乎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但他们还是被乌兹别克人全歼了,这也是该国迟至十九世纪才被沙俄帝国统治的关键原因。
当然了,眼下的大汗阿布勒哈孜是一个精通突厥、波斯文字的学者型统治者,除了大力扶持乌兹别克人,打压土库曼人,剩下来的大政还是很合理的,在他的国内,依托阿姆河,在关键地方修建了大型城堡,城堡里利用自己打制的鲁密铳进行守卫,而在咸海南部、玉龙杰赤、希瓦三地各有一万常备骑兵存在,以希瓦人的强悍,足够守卫绿洲地带了。
因为若是有敌人想要侵入此地,必须先要跨越漫长的大沙漠,等你达到此处后早就筋疲力尽。
玉龙杰赤,既是阿努沙的领地,还是那一万常备军的驻地,这一万骑兵都是来自有着弘吉剌、钦察血统的部族,在汗国里处于上层。
汗国带有明显的中世纪突厥贵族的色彩,常备军的骑兵从高级将领到百夫长都是拥有牧户和农户的贵族,很有些像以前被大唐时代的萨珊帝国。
阿努沙,历史上也是希瓦汗国有名的汗王,眼下却不到三十岁,与他父亲一样,他精通波斯语、突厥语,还曾到伊斯坦布尔留学,精通神学、机械制造,由于他的弟弟们都很年幼,年长的子女只有他一人,接替阿布勒哈孜的汗位也只是时间问题。
在临近暮年时,大汗阿布勒哈孜都躲在希瓦汗宫抄写经书,日夜祈祷,就跟哈萨克汗国前任大汗叶斯木汗一样,故此,汗国的日常事务实际上操控在阿努沙手里。
玉龙杰赤,实际上是希瓦汗国的第二中心。
在成为大夏国的属国之后,玉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