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都市现代>宋时风流>第两百九十二章 利益不一致(求订阅)

政事堂这边凝聚共识,对‘开封府试点’再次加码,推动为‘新法’提供更多配套,赵煦悄无声息的回宫。

赵煦洗漱一番,先去见了朱太妃,然后又去孟皇后那坐了一阵子,随后又去慈宁殿,虽然一如既往的没能进去。

高家以及十个勋贵被抄家,纵然有着‘掘开黄河’这样人神共愤的大罪,求情申辩的还是不知道多少。

章惇到底还有分寸,对高家没有太过,总算是保留了高太后最后一丝底线。

刑部,户部等正在对这些人的家产进行清理,哪怕只是初步的,总数还是令人瞠目结舌,足以比上大宋半年的国库收入了。

赵煦回到福宁殿,开始处理堆积下来的政务。

赵煦一本一本的看着,批阅着。

直到陈皮悄悄进来点灯,赵煦才恍然的看了眼外面已经黑下来的天色,道:“政事堂那边结束了?”

陈皮将灯放到赵煦不远不近的位置,而后才道:“还没有,苏相公,章相公等还去了六部,又在开小会。”

赵煦点点头,看来,蔡卞这一趟,给了章惇等人不少新想法。

赵煦继续低头翻阅奏本,他手里的这道,是荆南路的联合奏本,说的是荆南路内部的灾情,以及弹劾了几个知府。

赵煦看着,暗自摇了摇头。

宋朝国土说小不小,说大不大,采取的是府县制,路最初是因为税赋的漕运而划分,而后演化为行政区以及军区,但却并不是行政机构,各府依旧直属中央管理。

这也是大宋立国之初,担忧藩镇重现,对地方进行削弱,直辖的一种手段。

“省……”

赵煦轻轻自语,随着‘新法’的开始,不止朝廷需要集权,地方上的散乱不堪,人浮于事的情形厄需改变。

但大宋国土不大,加上开封府所在的京畿路,足足有二十三路,也就是二十三个省!

这必然太多了,需要进行合并。

但要想合并路,并非那么简单,除了人心与官帽等的考虑,路还有行政与军区的性质,必须要同枢密院与兵部的计划进行配套合作,并力推进。

“急不来啊……”

赵煦自语,将这道奏本放到一边。

宋朝的问题太过复杂,涉及体制的改革,决然不是他这个皇帝以及朝廷说改就能改的。还需要足够的准备,确保不出大乱子才行。

陈皮听不懂,悄悄退后,侍立在不远处。

不知道又过去多久,门外一个黄门走过来,道:“官家,苏相公,章相公,蔡相公,韩相公求见。”

赵煦再次抬起头,看向外面,见天色已经黑透,稍稍沉吟,道:“让他们去偏殿,让御厨在偏殿摆上吃的,用炭烧,朕与诸位卿家边吃边聊。”

“是。”陈皮应着,转身出去安排。

赵煦又看了一会儿,这才起身离开书房,前往偏殿。

偏殿里,苏颂等人正站着候着,见着赵煦进来就要行礼。

赵煦摆了摆手,道:“免礼。大晚上的,诸位卿家辛苦了,坐下,边吃边说话。”

说着,赵煦率先坐下,苏颂,章惇等人这才相继落座。

赵煦看着热气腾腾的瓷锅,以及香气四溢的饭菜,忽然胃口大好,拿起筷子吃起来,对着苏颂四人笑着说道:“无需拘礼,随意的吃。”

苏颂,章惇等看着赵煦吃,似乎不想坏了气氛,拿起筷子,纷纷吃了一口。

赵煦确实饿了,就着米饭,吃了半饱,这才喝口汤,看着一直端坐不动的四人,笑着道:“说说。”

苏颂倾身,早有腹稿的道:“官家,国子监,太学等基本筹建好了,三月中旬这样,可以开始招生。臣等与国子监那边仔细商议过,第一批,打算招募三百人,而后逐渐放开。前期,先在其他三京设立分院,有计划的拓展……”

赵煦听着,点头道:“朕之前与沈括谈过。太学里,有几样东西是不可或缺的,第一个,是博学多才的教授,也就是人才。第二,是基础配套,包括钱粮,教学楼,宿舍,用餐等等。第三,就是教学配套,首重是教材,其二是辅助。教材不难。朕想着,要在太学建一座最大的藏书楼,其他各处建立的书院也要有,要敞开让人借阅……另外,朕与沈括说过,太学里,要包罗万象,有教无类,不能只教经义,君子六艺,诸子百家都要有,不得排斥,不得针对。还有,学生老师不能搞派系,搞党争!教育,不论贫富,不论学术观点,不论关系……一律平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文教方面,一定要当做第一等重要大事来抓,人才,什么时候都是最重要的……”

苏颂,章惇等人听着,神色肃然,每当赵煦长篇大论的时候,就表示着他对这件事的重视。

赵煦说的口干舌燥,拿起汤喝了一口,道:“姑且听一听,过一阵子,朕会下诏给国子监。”

苏颂躬身,道:“是。”

赵煦的目光,转向章惇与蔡卞。

韩宗道这个参知政事兼开封府知府,神情有些不自然。

‘开封府试点’,他这个知府,却好像是局外人。

蔡卞开口,道:“官家,臣在开封府几个县走了一趟,这才发现,事情比臣等预计的要严重,并且还在进一步发展,继续应对……”

赵煦端起碗,慢慢吃着,听着。

蔡卞说完,章惇就开始说政事堂的应对,这些,赵煦已经知道了大概,现在在仔细听着。

“臣等认为,这般乱象,皆


状态提示:第两百九十二章 利益不一致(求订阅)--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