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穿越成皇储>第635章 德苏战争(1)

原时空的苏德战争是德军偷袭苏联,打了苏军一个措手不及,导致猝不及防的苏军损失惨重,一溃千里,陷入了严重的被动。

讽刺的是当时早已有各种各样的情报显示德军即将进攻苏联,从1941年1月,苏军情报机关就得到了德军即将进攻苏联的情报。3月份,来自德军高层的情报渠道提供了明确的情报。4月份,边境已经发现德军正在大规模集结的迹象。5月份,告急警报已经如雪片一般上呈。然而,这一切都被斯大林认定为假情报,是英国试图挑拨德苏关系的阴谋。

斯大林甚至对手下将领这般训诫。“你必须明白,德国永远不可能主动进攻苏联。如果你们敢在边界挑衅,或者未经批准擅自调兵,小心自己的脑袋!”

“你去告诉你在德国空军总部的那个情报员,就说见鬼去吧。这根本不是情报,这是散布谣言。”在德国进攻苏联前5天,国际安全人民委员呈给斯大林来自苏联间谍的情报时,斯大林还自信满满且粗鲁的回答。

至于斯大林为何会如此铸锭,其中有很多原因。

首先,德国的“烟雾弹”制造的确实非常好。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德国方面制造出大量的假情报,把苏联高层弄得晕头转向,一系列的举动直到今天恐怕依旧是战争历史上伪装的教科书。

一方面,德军昼夜不停的对英国本土发起空袭,袭击目标从战略工业城市转为对人口众多的大城市,企图彻底扑灭英国军民的斗志,不战而屈人之兵。另一方面,德军不停的宣传即将要发动对英国本土的进攻,在军队中配置大量的英文翻译,印发英国地图。大张旗鼓的向东线战场调动军队,故意放出声音自称是为了迷惑英军,让英军误认为德军即将进攻苏联,然后德军会突然进攻英国本土。

其次,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高层认为德国人会吸取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教训,避免两线作战。所以在英国投降或沦陷之前,德军不会主动向苏联发动进攻。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与奥匈帝国苦于两线作战,始终无法集中兵力打垮任何一方,而海上又无法突破英国的封锁,苦苦支撑了四年,虽然熬到了俄国爆发革命,退出了战争,但是自身亦是伤痕累累,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出于历史的教训,斯大林坚信德国不会重蹈覆辙,并没有什么毛病。

何况在二战初期,德国和苏联的关系确实很好,苏、德两国不仅按照相关协定瓜分了波兰与东欧,德国对苏联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甚至把很多刚刚研发出来的最先进的技术无偿的提供给了苏联。苏联也为德国提供了大量的战略资源,两国的贸易非常频繁,苏德军队可谓是称兄道弟、打成一片,苏联也没有理由不相信德国和苏联的友谊还会继续维持下去。

多种原因结合在一起,使斯大林一再误判形势,尽管苏联的谍报人员佐尔格已经从日本提前传来了德国军队会在1941年5月下旬进攻苏联的消息,斯大林依旧认为这是英、美国家的离间计,旨在挑起苏德之间的战争,所以一直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直到1941年6月21日深夜,德国军队即将进攻苏联之前,德国投诚人员提供情报,德军即将进攻苏联,斯大林才勉强相信德军是真的要来了,下令前线各军区做好准备。

苏军前线官兵得到的指令是“德国军队可能会在今夜发起战争,要军队秘密的进入相关的要塞和堡垒,做好必要的准备”,可以看出,此时的斯大林依旧对德军发动战争将信将疑,而此时,离德国发起进攻,只有几个小时的时间了,国境线的那一边,德军已经集中了550万军队,4000辆坦克和5000架飞机。

6月22日,巴巴罗萨行动给了斯大林一记响亮的耳光。得到德军入侵的消息后,斯大林暴跳如雷,咒骂道。“列宁留给我们伟大的遗产,可我们—他的继承者—却他妈的搞得一团糟。”

斯大林始终没有公开承认自己判断错误,这句话应该算是他最接近承认错误的表示。当然,这句话在另一层面是把责任推到领导集体头上。

结果苏军在开战初期损失惨重,险些丢失莫斯科,尽管他们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却因此付出了几千万的生命,这是一场用血肉换回的胜利。

而现在,是个人都知道苏德之间要爆发一场大战,苏联在边境集结了数百万的兵力虎视眈眈,这种情况下还想搞偷袭,那就是天方夜谭,要打只能硬碰硬。

要是时机成熟时硬碰硬也没什么,可俄国的春季是出了名的“无路季”,不适宜行军、更不适宜机械化部队作战,因此雅尼克同意了克鲁格提出的,先以防御战消耗苏军的有生力量的打法。

第二天一早,苏军对德军防线发动全面攻势。

首先出动的是苏军的轰炸机编队。

不得不说这位巴甫洛夫司令的军事才能确是平平无奇,明知在之前的格鲁吉亚空战中苏联空军甚至美国陆航都吃了德国空军的大亏,却依旧派出了大批的轰炸机和战斗机,试图摧毁德军的前线机场。

只是这些飞机刚刚起飞,便被德军的雷达发现,机群刚飞跃边境线,就遭遇了大批德军战斗机群的拦截。

连无线电都未装备齐全的苏联空军依旧是被碾压的对象,只有少数雅克-1或米格-3战斗机艰难的与德国战机纠缠到一起。

“我被人咬住了!尤里!快帮我一把!”一架雅克-1战斗机飞行员焦急的


状态提示:第635章 德苏战争(1)--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