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像中世纪意大利的城邦,大航海时代的荷兰和英国,甚至可以说改开之后的中国,都是这样的情况。
这种方式见效快,但是也存在很大的问题,那就是难以复制。输入型的发展模式需要外部市场来进行刺激,但旧时代大家都很穷,外部市场能有多大呢?所以像威尼斯、热那亚这样的城邦,包括后来的荷兰,虽然富裕、盛极一时,却无法做大。在我们到来之前的胶州,也差不多是这种情况,受海贸刺激,城市化率很高,但是达到一定程度,就不会再增长了。
这种模式的关键拐点,在于生产率的提升!
也就是说,农民能生产更多的粮食,工人能制造更多的商品,双方可以以对方为市场继续增长,摆脱对外贸的依赖,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上来。增长到一定程度,即使是本地生产的普通产品也对外部产生了价格优势,那就更能开拓一片新天地了。工业革命时的英国,就是这样的情况。
不管是哪一种发展模式,这其中最为关键的,都是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了,农民富裕了,工业才有足够大的内部市场。同时,粮食产量高了,才能供养更高比例的工业人口。
但是,农业生产率的提升,说起来好听,可哪有那么容易呢?在化肥发明之前,农民看天吃饭,就是再努力,也从地里刨不出多少粮食来。所谓生产率的提升,更多的是人均耕地面积的提升,地多了,就算不可能对每一亩精耕细作,但单一农户的总产量也一定会多。
在传统社会,这种事是几乎不会发生的,因为没那么多地给你浪费。适宜耕种的土地是有限的,随着人口增多,只能是人均占用耕地越来越少,农民越来越穷,然后工商业也没钱可赚……整体向后发展。
只有幸运的欧洲人,在发现了新大陆之后,有用不完的土地可以利用,因此一个农民可以奢侈地用十倍的土地产出两倍的收获,有力地支撑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何等令人羡慕啊!
所以说,我们要提升城市化速度,最基础的,就是必须提升农业生产率。还好,我们现在的情形不错,控制区内人少地多,可以通过分田提升生产率。现在的顷田法运行得也还不错,如果就这么放着不管,等过个几年顷田户一个个都有钱了,也能催生一批为他们提供服务的工业人口。
但是这么坐等见效太慢,我们要主动催生它!
所以这就是我们商社的工作了。不断扩张业务规模,雇佣更多的劳工,将来也就能提供更多的产品,也能消耗顷田户们生产出来的大量农产品,省得他们种多了反而卖不出去。
当然,这个过程中,商业的作用也是极为重要的。没有发达的商业,城乡之间的物资如何相互流通?要是城里一百文的一匹布到了乡下要卖一贯钱,那还不如自己织呢。
嗯,这倒不用我们插手,只要有利润空间,私营的商业自然会发展起来填补这一空间的。我们能做的,是基础设施建设。要是道路不通、运输成本高昂,那再发达的商业也降低不了物流费用,所以我们要尽力将道路修缮起来。‘要想富,先修路’这可不是一句空话啊。”
“哦……”
听完他的长篇大论之后,管委们纷纷鼓起了掌。这说了半天,不就是“继续种田、继续扩大生产、继续修路”吗,不正是现在我们在做的事?
不愧是领导啊,说话就是有水平,说了一堆跟没说一样……
张正义喝了一大口水,又嘿嘿一笑,继续说道:“嘛,顺其自然吧。现有的几个县城,城墙规模限制住了,进一步发展成本很高,想城市化也没空间了。还是专注于我们自建的三个市吧,等它们的规模上去了,平均城市化率自然就被拉高了。
当然,这是需要农村政策配合的,农民要能自由、主动地进城才行。这一点上,司法系统就做得不错嘛,之前徐迩判了一个破产的案子之后,现在‘解救’出来的债务奴逐月增多,虽然总规模还不大,但总归是一件好事嘛!可惜司法不归我们管,不然真该给他发个一公斤重的大奖章。”
管委们会心地笑了起来,其中孔嘉谊笑得格外大声。
张建国补充道:“我们的报纸也快办起来了,以后信息扩散得更广,打破城乡间的隔阂,农民的进城意愿也会更强。”
报纸,或者说印刷业,也是东海商社攻关的一个大项目。造纸厂的祝天明牵头,工业部在几个冬季援助了不少人力,前后不断攻破了印刷机、铅活字、油墨、印刷用纸四个大关,才堪堪搞定了实用的活字印刷技术,虽然印刷质量比起雕版仍然差了一点,但至少能看了。
季国风对这个项目了解得也不少,但是听了张建国的话还是有些惊奇,说道:“呃,张老师,你确定农民能看得懂报纸?”
张建国挥手道:“当然看不懂,但一村总有几个能看懂的吧?就算真没人看懂也没关系,报纸最重要的作用是创造信息。现在信息的贫乏程度如此之高,口口相传的茶馆故事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套路,报纸一出来,肯定能占领舆论高地。到时候你们多编几个打工奇迹、暴富神话、富家小姐倒贴穷小子之类的印上去,丰富一下民间传说,传来传去不就传到农村了?一来二去,总会把一些小子,骗,哦不,吸引来城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