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全用了儒生当官,第一个疯的就是他刘彻。
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
刘彻打从心底就不喜欢儒生,他只喜欢儒家那一套适合他搞集权的理论思想罢了。
“下官明白了,新安侯实言相告,老夫心存感激。
稍后回去便让下面的人按照往常的规矩办就是了。”
“既然老先生知道怎么做,那我就先走了。”
张远没有藏着掖着,直接就在建章宫门说出了这番话,有一半是说给刘彻听得。
就是让刘彻看看,我也不是老好人一个,我也树立了一堆敌人,而且我嚣张的很。
公孙弘看不惯比自己有才能的人。
因此对董仲舒和主父偃生出了厌恨。
如今董仲舒远离中枢,对他的威胁不是很大,主父偃却能够能够在朝堂上掀起波浪的人。
而且主父偃是内朝的重臣,公孙弘是外朝的重臣。
刘彻是偏内的,不然也不会临时意起整个内朝出来。
主父偃跟公孙弘的第一次交锋是在设置朔方郡的时候,最终刘彻听取了主父偃的建议。
从这点上就能看出来,刘彻还是愿意听内朝的官员说话。
张远还有卫青这些人虽然背负外朝的官职,可从一开始就是内朝的人。
加官加的就是内朝的重臣。
这样一来公孙弘的心理就更为扭曲。
现在他怎么可能轻易放过主父偃,下一次诸侯王自杀鬼知道会不会跟主父偃扯上关系。
公孙弘也知道张远跟主父偃不对付的事情,所以根本就没有担心张远这一层。
他一回到家就开始奋笔疾书。
他要,他不能让主父偃回到长安城跟刘彻见面。
大家都是动嘴的能手,真让主父偃回到长安说不定就会发生什么其他的变故。
“陛下,臣知道陛下对齐国国相主父偃有感情,主父偃确实也为国朝立过功。
可陛下想要剿除诸侯的势力,巩固中央集权,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情。
眼下齐王自杀导致齐国被除对陛下对大汉都是好事,可这件事情却在诸侯王之中引起了震动。
诸侯王人人自危,欲要给陛下施加压力,天下诸侯已经心有不满,陛下怎能给他们联合的机会。
主父偃滥用职权逼杀齐王是事实,陛下又可以借此平息诸侯王们的怒火,惩治一个有罪之人,难道会让陛下不忍心么。
杀掉主父偃,给全天下一个交代,陛下再顺势而为,拿下淮南王刘安还有衡山王刘赐。
如此一来不仅匈奴的威胁还有国内的不稳定因素,都不会再成为陛下操心的事情。”
主父偃看了这封文书好几遍,还是折的好好地,塞进了一个信封里,让家里面的侍者送交给御史大夫府,再送到刘彻的手上。
这种文书,御史大夫张欧根本不会截住的。
只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当天下午,公孙弘的文书就送到了刘彻的案头。
不管怎么说,公孙弘都是公卿之一,他的文书是要被特殊对待的。
这些官员送上来的文书会先呈给刘彻,然后再看那些官职低的。
不过刘彻为了加强自己对大汉的控制,看这些文书,时常就是一看就是一整天,连吃饭睡觉都忘了。
张远有时候都纳闷,这么拼的刘彻,是怎么活到那么大的年龄的。
论勤奋,刘彻绝对能在这几百位皇帝当中脱颖而出。
刘彻看完公孙弘的文书之后,心中的天平立刻就向着一端倾斜。
主父偃的生命重于算是走到了头。
刘彻下定决心,要赐主父偃一死。
兔死狗烹,人走茶凉,这种事情当皇帝的就要冷血。
下定决心之后,刘彻立马开始写赐死主父偃的诏书,他也担心自己见到主父偃之后会有犹豫。
不过公孙弘说的都是对的,他杀了主父偃就是给了那些诸侯王面子。
到时候他再对一些人动手,如果还有诸侯王露头,那就别怪自己不客气。
对于主父偃,刘彻虽然有可惜,但也就只有一丝。
早先刘彻跟汲黯有过一番对话。
汲黯劝说刘彻不要杀有才之人,他觉得刘彻一方面广招人才,另一方面滥杀人才。
这样下去,天下的人才会被杀光的。
人才被杀光了,你刘彻就没有人来治理天下。
结果刘彻笑了。
他说汲黯咸吃萝卜淡操心,刘彻觉得天下人才多得很,杀都杀不完,只要有发现人才的眼睛,又为什么要担心没有人才用。
就是因为这番对话,张远知道自己在刘彻心里面并不重要。
没杀他,只是没有一个杀他的时机。
同样,张远现在对刘彻还是有用的。
要跟主父偃一样,为了拿出来抵消掉一部分诸侯王的怒火,杀了也就杀了。
若是真的有一天,张远把全天下的人给惹火了,刘彻同样也会选择杀掉张远,平息全天下人的怒火。
而不会因为张远为大汉做出了多少贡献,就放掉张远。
好在张远的几个对头,都是让大部分人不爽的存在。
张远是希望主父偃死的,这种人发达了之后就拿着鼻孔看人,不死才是不正常的。
而主父偃死了,卫青就能明白张远的话说的都是对的。
也能够看到全天下的人对主父偃是个什么看法。
这些天虽然跟公孙弘一样踩主父偃的人不是很多,可也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主父偃说话。
张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