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大汉钢铁直男>第一百七十八章 怀才不遇跟生不逢时

卫青不知道张远为什么突然这么郑重其事的对他说了这番话。

只是想起来好像张府上上下下所有人都不允许直接喝生水,即便是蓝田山上的泉眼引下来的也是如此。

为了不让别人怀疑自己的身份,张远从来不会像一个先知那样告诫别人。

眼前这件事情显然已经是突破张远的底线了。

不过也必须得突破。

自古文人重李广,武人尊卫霍。

张远自己明白自己是什么货色,他不是文人也不是武人,但是他知道什么人比较重要。

李广自己迷路一直迷路到死,甚至最后临死的时候还是刘彻看不下去了故意摆了他一道,让他快点挂掉。

李广为何能够流传千古,甚至有着不下于卫青的名声?

张远知道李广不是一无是处,只是真的不如卫青跟霍去病,说简单一点就是跟不上历史潮流了。

文人有守旧派跟改革派,武将亦是如此。

李广便是守旧派的代表人物,而卫青跟霍去病便是改革派。

刘彻是支持改革派的,他想要成为一代圣君就不能够容忍外族对汉族的羞辱。

武将的守旧派又跟文人有所不同。

文人守旧是坚持某一观点,而武将守旧则是因为他们习惯了以往的作战方式,并不是不支持新的对敌方针。

刘彻说的攻守易形李广也是支持的,但是他却不能够以攻守易形来转换自己的作战方式。

他的带兵策略对于这个时期的大汉来说已经不再适用。

李广的名字在华夏历史上非常响亮,男女老少都知道大汉有这么一员悍将。

几千年过去都有人为这名悍将的自刎扼腕叹息,甚至说李广是英雄。

李家几千年来都是世代将门,代代都有能够领兵的将领出现,他们的名声是积累起来的。

李广跟霍去病一样也是少年从军,他是在汉文帝的时候从军的,到现在从军已经有三十多年。

自从周亚夫死后,李广就成为了军中的代表人物。

虽然窦婴跟韩安国他们都统率过一军,少的十多万兵马多的三十万兵马,可他们的方向始终在政治上而不是军事上。

所以李广一直都是汉军的领军人物,张远猜测刘彻最后坑李广一次,甚至不惜搭上卫青的名声就是为了让李广早些挂掉。

为什么这样做?

李广次次运气都不好,不是迷路就是全军覆没,刘彻需要的是打胜仗的将军,而不是一个虚耗大汉兵力跟物资的将军。

但是只要用兵能够跨过李广么?

就算刘彻是皇帝都不能,这就成了一个bug般的存在。

死循环!

用兵就得用李广,用了李广就得损失一大批的物资跟士卒。

换做是别的皇帝能够耐住性子就可以了,最起码刘彻为李广留下了千古芳名,没有让他去长安城受辱。

李广年轻的时候就跟霍去病一样,天生将才,且嚣张跋扈。

他年轻的时候恨不得天天与匈奴战斗,最后逼的汉景帝赶紧把李广调离边郡。

张远觉得李广就是没有在对的时候遇上对的人。

卫青跟霍去病都是在年轻的时候遇上了刘彻遇上了一个强盛的大汉,而李广却在年轻的时候遇上了汉文帝汉景帝遇上了一个内乱不断的大汉。

古代规矩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军伍之中,没有规矩就不能够形成强盛的战斗力。

而李广行军不按建制,驻扎不按建制,夜间不打更巡逻,大帐很少使用文书。

这种带兵方式简单是简单了,底下的士卒们也舒服的一批。

可是能带多少兵?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李广带兵过万必乱。

而且李广虽然一声怀才不遇,心中执念到死都没有实现,可他的脑袋在战斗的时候是清楚的,在政治上却是糊涂的。

早先七国之乱的时候,本来可以凭借夺取叛军主旗的战功一举封侯,结果他一头投到了当时汉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的怀抱中,接受了刘武的将军印。

这不就是在政治上犯糊涂么?而且还迷迷糊糊的搅进去汉景帝跟梁王的皇家斗争当中。

人家汉景帝不打压你打压谁啊?

能做皇帝的哪有什么善良之辈?

张远要是做了皇帝制定也把那些得罪自己的人往死里面坑,打压还算是汉景帝仁慈了。

搁张远直接就找个理由把李广脑袋砍了。

要是刘彻估计遇上这种事情不屠了你三族也得把陇西李家的主家全都杀干净。

想想卫青这次好不容易当主帅带兵出征还得把李广带上,张远就替卫青感到不甘心,只能寄希望于自己那些充当导航的学生们到时候能够起到大用。

不过想想其实跟李广这样的人多了去了。

一打仗就迷路要么就是遇上敌军主力全军覆没,只不过那些人没有李广这么大的名声罢了。

李广的才气在这一阶段的大汉武将当中还算是出众的。

另外周亚夫死后大汉的武将交替出现了一个空窗期,这个空窗期使得李广成为了军方的代表人物,所以他的名气也就大了起来。

再者李广死之前是刘彻还有卫青亲手夺去了他封侯的机会,使得他的怀才不遇还有执念到达了顶峰。

李广的死因也是自杀显得更为悲壮,还有他因为治军方法的松懈使得他爱护士卒的名声也传的很广。

他的悲剧性的命运刚刚好符合了大多数文人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悲愤。

最后就


状态提示:第一百七十八章 怀才不遇跟生不逢时--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