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南明汹涌>第枯五章 技术专利

在李存真的苦心经营之下,明李治下的各行各业逐渐兴盛起来。

工业发展是需要攀科技树的,而李存真不过是一个文科生,根本就懂得不了多少现代科学知识,原理倒是懂不少。但是相对来说也没有太大用处。技术是需要通过实验才能产生的,科学无国界,但是技术有国界,更有门槛,不是谁都能弄懂的。

李存真懂得不少现代科学知识,但是全都是囫囵吞枣,知道的很模糊,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的。

上了大学之后,没有去学文史哲这种相对来说较为严整的学科,而是学的人文科学最后一名教育学。科学界的老大无疑是自然科学,然后是社会科学,最后才轮到人文科学。如此一来,李存真的所掌握知识的可操作性可想而知。

李存真很清楚,十七世纪的技术全都掌握在工人的脑子里。只要让他们吧这些东西拿出来,然后再进行系统和综合,很可能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巨大的效用。

那种认为凭借一个人掌握的知识就能推动社会生产的想法在李存真看来根本就是异想天开。有知识不等于有技术,而社会发展需要实实在在的技术去推动,而不是完整、抽象的逻辑模型。所以需要所有人,整个社会一起努力。

于是,李存真明确规定,所有工厂、工人,包括那些可以用到的机器和无需机器的行业,全都要写出手册来。其实,这一点无疑就是针对那些技术工种的。比如:造船、火炮、制帆,甚至也包括民间拥有的冶金、打铁、酿酒,机械制造等行业。

但是,“工业技术手册”的形成遇到了巨大的阻力。很多人都是靠着脑子里面的技术吃饭的。你让他把技术拿出来,那等于是拿走了他吃饭的家伙。自然是第一百个不愿意。

李存真也有办法,针对技术推出《专利法》。凡是写出“工业技术某手册”可以依据《专利法》去工部下面新成立的“专利委员会”审核,审核合格后便注册专利。

当在生产生活当中使用了专利之后,只要涉及哪怕一点点,都会专利注册者都会收到费。

即便如此没有人写。李存真宣布只要写出来,不论去不去注册专利都会给予奖励白银二十两。结果还是没有人写。李存真加大价码,变成六十两。这回终于便有人写了,并且成功注册了专利。

有意思的是,很多老师傅痛哭说不应该收徒弟。很多徒弟瞒着师傅自己写了手册后去注册了专利,结果这项技术就属于徒弟的了。不少老师傅觉得这不公平,很多人就去衙门求告,结果毫无结果。衙门说了,既然你知道你的这项技术别人都不会,吴王还颁布了法律,你为什么不去注册呢?再说,你又有什么证据说那东西就是你的。你说你徒弟跟你学的,可是你徒弟却不这么说,他说是在跟你学习的过程当中,他自己突发奇想想到的,这怎么说?师傅哑口无言,不知道什么区辩驳。

李存真知道后没有同情这些老师傅,反而在报纸上大家宣扬。导致许多老师傅怕徒弟背叛自己都赶快写下手册去注册专利。

就这样,在威逼利诱之下,半年之内工部下属的专利委员会受到的专利申请多达三千多个,通过的也有两千八百多个。

而且,李存真的《专利法》当中规定,所谓的专利只是限于申请时候的技术水平,那些给予专利而进一步改进的不属于专利申请人,改进技术的人可以重新申请专利。专利应用产生的收益要根据发明创造和原本专利技术的占比分割。这就进一步极大地调动了改进技术的“积极性”。

这还是李存真第一次尝试用法律促进社会发展,效果还是不错的。

明李的小繁荣的另外一个决定性因素在于“货币”。其实,正是因为货币的繁荣才导致了其他一切的繁荣。人的手里得有钱才能花钱,花钱消费才能进一步促进生产。

从李存真等人商量着铸币开始到永历十五年三月,明李一共铸造铜钱竟然高达两万万个。

由于使用了新铸币技术和机器,铸币的效率大大提升了。一开始每天可以生产铜钱八万枚,后来当生产率提高之后,能达到每天生产两百万枚。再往后,铸币工人们很多时候竟然无所事事,因为他们没有原料,需要等待有新的铜矿和锡矿开采出来然后才可以生产。

这两万万的铜钱,李存真一个是用来给工人、官员和士兵们发工资,以工资的形式使其能够在市场上流通。另外一个方式就是用来从百姓手中购买各类物资。

李存真制造的“海洋通宝”虽然小而且轻,但是信誉好,含铜量很足,且其中还有不少锡的成分,携带方便,不像其他通宝和通宝钱其中含铜量不足且含铅,不易携带还容易磨损。可贵的是,海洋通宝还可以用来交税和购买食盐,因此广受欢迎。

“海洋通宝”虽然小,但是贵在含铜量足,标注的钱两和含铜量所差无几,因此不能说是劣币。况且李存真还用自己手中的通宝兑换百姓手中的旧钱。兑换时看得并不是字面所注明的钱粮,而是以含铜量来计算。兑换来的钱便重新融了去铸新币。

谁也不是傻子。老百姓当然知道“铜钱”当中最重要的是铜,因此逐渐便不太接受那些所注明钱两数和含铜量不符的旧钱。明李又收购旧钱,因此市场上的旧钱逐渐减少。

当一万万枚铜钱流入市场之后,明李直接宣布,合法货币目前只有“海洋通宝”


状态提示:第枯五章 技术专利--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