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南明汹涌>第进八章 大发展2
了。危险、贫穷、白眼、非议、绿帽,这些东西向他压来,没有成事的他隐忍了十几年,终于有一天两千万两银子明晃晃地摆在面前,李存真的心亮了,难道这就是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吗?

曾几何时,搞钱,搞很多很多钱,这是李存真穿越之前和师兄谈的最多的话题,从来就是聊一聊,没想过能实现,现在居然实现了,真的有两千万,如此情形,多年的隐忍,理想抱负得以实现,这怎么能不让他激动,不让他癫狂?

李存真站在院落里,胸口高高鼓起,双眼圆瞪如牛。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放在眼前,半晌不语,突然,他朝着两根手指大喊:“两千万两,两千万两!哈哈哈哈!你叫我怎么花,怎么花啊?”

喊罢,手舞足蹈地,飞也似跑出院门外去也。人影已然消失,爽朗的笑声却回荡在空中……

张煌言、陈显祖、常琨等人吓坏了,赶快叫卫兵跟上。于是,在南京皇城内出现了滑稽的一幕。一个人大笑着在前面疯跑,后面有文官、带甲卫兵和大脚宫女一大群人边喊边追。癫狂、狂喜、叫喊,你追我赶,如同“范进中举”。

二千多万两银子的税收仅仅用了半年多就收上来了。之所以有这么多银子,这首先是因为缙绅在遭受了满清奴役十八年,特别是满清迁界禁海之后彻底怕了,担心明李垮台,因此没有发生如同崇祯朝时那种士绅集体抗税的情况,他们绝大多数人都老老实实地上缴了赋税。

不就是赋税吗?给谁不是给呢?三无地区缙绅的代表之一,大地主张文焕对自己的朋友们说:“不就是交税吗?给谁不是给呢?如果满洲大兵来了,搞不好破屋拆家,把女子俱往他乡发卖,如何是好?到时候,即便被抢了,鞑子皇帝说赋税给免了。但是漕运的银子、贩盐的银子怕是一个字都不能少。赋税才几个子儿?鞑子朝廷并不稀罕,要的是漕银和盐银,你们见过几时免过盐银?

鞑子朝廷就指望着这江南半壁来养活他们呢,要交的银子综归是要交的,还真能给免了?绝不可能。

与其都是交税,交给吴王殿下还能落个好,至少在科举的时候没准能照顾照顾咱们这些缙绅,咱们在朝廷里边有人,可以商量嘛。再说,吴王说得很清楚了,愿意让咱们的子侄做村官,而且还能升官,到时候弄好了,做个县令、巡抚也不是没可能。要是把银子给了满清,那就是孝敬给祖宗了,应该的,谁会记得咱们的好?没准看咱们有钱,还觉得咱们纳的少了,逼着捐输那也得给,给的可就不是这个数了,要是少了,没准抄家灭门。”

张文焕的话代表了当时缙绅的想法。李存真温水煮蛙,戴上虚伪面具迷惑缙绅的“阴谋”在一定程度上得逞了。

其次,之所以收上来这么多钱,是李存真的村官制度起到了作用。经过科举,行政科中进士的人大多都被派到了村子里。那些经历过大战的老兵退伍后不少也都进入了村一级成为了武装部长。

可以说,明李把政府设在了村上。虽然目前仅仅覆盖了不足十分之一的村落,但是示范效应却是十分明显的。

有村官的乡村中,缙绅再难以隐瞒人口、土地和财产,只能乖乖交税。如果敢于抗税,村官和村武装部长就会调兵过来镇压。

缙绅们集合在一起威力自然是很大,但是有了村官制度,缙绅被分化和监视,很难在短时间内聚集成一股劲,反抗新政权。除非他们发了狠把村官驱逐。但是,那等于是和李存真的“朝廷”撕破脸。缙绅不敢,大明几百年的积威让这些缙绅望而却步。再说,就算赶走了大明,来的新人会更好吗?不见得。

第三个原因就是缙绅被利益驱使,许多人发现自己子侄可以做村官,虽然小了一点,但是不管怎么说,村官能穿官服戴管帽。芝麻再小也是油啊。况且,“朝廷”考核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征税,征得多升官就快。

南明明李政权中有八百多个村官是缙绅子弟充任的,为了让自己的子侄升官拼命帮助朝廷敛财。而村民本身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缙绅,缙绅还不敢逼农民太狠,怕他们造反。因此许多缙绅竟然拿出自己家中的东西冲做赋税,这么一来赋税的总量就大大增加了。

其实,缙绅们落入了李存真的圈套。县官数量有限,再网上的知府、知州数量就更少了。所以,缙绅拿自己家的钱给自己子侄冲政绩的事情是水涨船高的,最后升官的就那么几个。没升官的没有怪罪李存真,反而对自家子侄心怀愧疚。

唉……要是再多拿点钱就好了。耽误孩子仕途了,都是咱家没能耐啊!


状态提示:第进八章 大发展2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