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的父亲当过兵,南方人,却长的高高大大。
只有那四方型的后脑勺,有别于北方人后脑勺的扁平。
这在北方人的眼里,就会被一眼就认出,他是个外地人。
而且,来北方这么多年,一腔浓浓的南方音不改。
再加上带有南方人的后脑勺特征,所以,大家认定他是个。
北方人,孩子生下来,都要用贴的棉布把婴儿包裹的规规整整,四肢再用棉布带在棉布的外面系上。
所以,被包住的孩子四肢几乎不能随便活动,躺在上的姿势也是被固定好的,头部基本都是平躺在枕头上。
北方人的后脑勺自然是平坦的,不会有鼓鼓的后脑勺子。
东北人的“三宝”,其一就是养个孩子吊起来。
小孩子这样用布捆上之后放在一个,象秋千一样的小里平躺。
当你想动四肢的时候,就一定要闹要哭。
那么,大人就把你的小来回悠,直到给你的迷眼不睁,最后也只能睡觉。
这种叫“腰车”。
很形象,有点象船的两边往上翘,只是船两边是尖型的,而这是腰车两边是椭圆型的,还真有些象猪上的猪腰子形状。
“腰车”的好处,就是适合过去孩子多的年代里,大的带小的。
父母忙里忙外,每家里都是一大堆孩子,只能是孩子带孩子大的带小的。
而婴儿期的孩子,抱又抱不得,背也抱不得,只能放在这个“腰车”里。
要是哭了,孩子的哥姐们就只需晃晃“腰车”,象推秋千一样的“腰车”,就算哄他的弟或妹了。
这么简单的事,当然可以由婴儿的哥哥和姐姐,这些也同样还是个孩子来完成。
还不至于对婴儿的安全产生威胁。
所以,许多东北人的格很豪迈,很不喜欢守规矩,再就是火爆脾气的人居多,是否与婴儿早期就被束缚和捆绑有关?
小时候生下来就被这样强行“镇压”,自然就养成了一种与生俱来的火气。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嘛。
再就是东北人的个头都比较大,也与婴儿期,睡眠很多有关吧?
婴儿在一个移动的小里,能不睡觉吗?
现在的东北,孩子的父母,文化也都跟上来了,对自己的孩子,也都进行了改良的“饲养”。
早就把这种移动的,也就是东北人嘴里的“腰车”给淘汰掉了。
说是总把孩子摇的晕晕的,不利孩子的智力发展。
东北人在一起聊天的时候,都说南方人聪明。
“说我们东北人傻,如果真的如此,那这个腰车,在东北人的智商问题上,也是难辞其咎了。”
张会就是在东北的“腰车”里,长大的一代人。
而她的爸爸,由于有了那么个标准的外来人头型,自然也就被,逗趣的东北人,冠以“苏南蛮子”的外号了。
她妈妈是个当地女人,长的白净漂亮,格温和。
在张会的同学心里,又有哪个不羡慕,她有这么个格柔和的妈妈?
这样最起码能少挨多少骂呀。
想想,那个年代,一家里,至少都要有四五个孩子。
母亲又要带孩子,又要做家务,还要上班挣钱养家。
哪个女人会是个好子?那样的子,真不敢想像她们是如何过来的。
东北人起绰号。
但那是有一定的规矩的。
一是要相熟到一定的程度,二还是你这个人,要能开得起玩笑。
不能翻脸比翻书还快,用东北人的话说,就是“能吃能装”。
这和形容大佛,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怀,还是有相似的赞誉的。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家要喜欢你,才给你起个绰号。
跟当代的昵称有些类似。
东北人在一块,喜欢开个玩笑,斗个嘴,这一点不亚于京津一带。
从清末到解放初,在北京广泛流传的是“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
说的就是京津一带的人,斗个嘴、玩个舌的。
东北人这方面也绝不示弱,近些年,以赵本山小品王,为基调的东北“名嘴们”,就可见一斑。
张会的爸爸很聪明,没有多少文化。
只是在搞抗战的时候,上了一阵子的夜校。
却发明了小城里的第一台电视机,当时轰动一时。
大家都来看张会爸爸组装的电视机。
张会的妈妈心灵手巧,十分美,不仅自己打扮的俊俏,还把自己的孩子装扮的十分漂亮。张会的一件粉红色的外,被妈妈把下摆做成了“百褶裙”的样子。
那个时期,每个人夏秋冬就一件外衣,还是过节的时候。
条件好点的人家给孩子做的新年衣,一般况下都要做的大些。
因为孩子要长高,做一件衣服,是要穿上几年的,不穿烂了,绝不放弃的。
所以,一般的人家,如果孩子多,那么都是弟弟妹妹捡哥姐的穿。
排行在最小的那位,几乎是穿不到新衣服的,不仅要捡哥姐的旧衣服鞋子穿,还包括,哥等学习用品。
而张会的这件带颜色的漂亮衣服,不仅是新衣服,还是如此特别的样式。
不知羡煞了多少女同学,又吸引了多少男同学直愣愣的双眼。
整天里,张会穿着带裙摆的外衣,像个粉红色的小花蝴蝶。
翩飞在时而书声时而欢笑声的校园,翩飞在通往校园的两边,都是一幢幢平房的马路边,翩飞在家里附近的绿油油菜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