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三国之四世三公>第五一四章 战时警备
这么一句话,其实已是心存杀意。

在郭嘉看来,这些私兵和佃户都是范阳卢氏的私人财产,既然他们跟随范阳卢氏获得了利益,便是跟范阳卢氏为一体,杀了也就杀了。正如历史上,刘备被吕布从徐州赶跑去投效曹操,刘备当时的仁义之名传播。然而,在郭嘉看来,刘备就是曹操的敌人。就应该斩杀。奈何曹操不听郭嘉等人之言,最终刘备也终成曹操的大敌。

所以,郭嘉要将范阳卢氏斩除,也是在情理之中。

不过。袁常却没有这般想法。范阳卢氏受益最多的还是卢氏子弟,卢氏麾下的私兵和佃户,也多是为了生存而投靠范阳卢氏,罪过并没有那么大,也没必要大动刀戈。

郭嘉看袁常神情。自然也明白了袁常的想法,沉吟片刻,郭嘉也没有继续劝说,反而是向袁常询问到:“主公,你可知春秋战国时的豫让?”

“豫让?”

袁常总觉得这个名字好像在哪里听过,不过却又记不起,便茫然的摇了摇头。

“‘君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主公,可曾听说过这句话?”郭嘉接着询问。

“这句话自然是听过的!哦,原来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豫让啊!”袁常点了点头。不过,郭嘉显然不会随便的问一个问题,郭嘉说出这件事,显然是有他的用意,而袁常,似乎也有些明白郭嘉的意思。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六卿之一的智伯(本名荀瑶,荀氏一族的先祖一脉),被晋国另外三卿韩、赵、魏三家攻灭,赵襄子把智伯的头盖骨涂漆后做成了酒杯。豫让作为智伯的门客。万分悲愤,立誓要为智伯报仇,刺杀赵襄子。他先是改换姓名,混入罪犯之中。怀揣匕首到赵襄子宫中做杂活,因行迹暴露而被逮捕。审问时他直言:“欲为智伯报仇。”赵襄子觉得他忠勇可嘉,将他释放。豫让获释后仍不甘心,他将漆涂在身上,使皮肤肿烂,剃掉胡子眉毛。同时吞吃炭块,使嗓子变哑,使人认不出他的本来面目。

豫让摸准了赵襄子要出来的时间和路线。在赵襄子要外出的一天,提前埋伏于一座桥下。赵襄子过桥的时候,马突然受惊,猜到是有人行刺,很可能又是豫让。手下人去打探,果然不差。赵襄子责问豫让:“您不是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意思是: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赵襄子很受感动,但又觉得不能再把豫让放掉,就下令让兵士把他围住。最后,豫让拔剑自杀。而豫让之事,也广为流传。

郭嘉此刻说出豫让这件事就是要让袁常警惕,范阳卢氏麾下或许也有如豫让般的人物,难道袁常指望他会跟赵襄子一样好运,每次都能发现敌人的行刺?况且,若是敌人没有将目标锁定在袁常身上,而是转移到袁常的亲眷身上,袁常又能够预防这些防不胜防的刺杀嘛?

似乎有些想明白的袁常,也是悚然动容!

其实斩草除根这个道理袁常也不是不明白,只是作为一名生长在法制社会的穿越者,对于这种事一时之间有些转不过弯罢了。想想前世看的那么多电视剧,电影神马的,大多数的主角都是心怀仁义,放了敌人一条生路。然后,就是敌人或者敌人的后人、忠心属下为了报仇,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才能演绎出那么多的复仇故事。而经过郭嘉的这么一劝说,再想想自己看过的那些故事和血的教训,袁常觉得郭嘉说的没错,既然要下手,那就不能留有一条后患。

“奉孝所言我已明了,若是要对范阳卢氏出手,我必然不会让他们有丝毫的复燃之势。”袁常脸上露出一抹轻松的笑容,语气却是极为的坚定,坚定之中又透着些许的狠辣。

穿越到这个时代,经历过多少次的战火和死亡,也就在今日,经过郭嘉的开解,袁常才终于明白了生死的真谛。虽然他的双手或许要沾染血腥,然而,他的目的却是为了日后更少的人沾染血腥,杀一人为贼,杀万人为雄,既然如此,那他袁常便要选择雄之路,而非是贼之路。

“主公能够想明白那是最好,主公的身上牵系着千千万万百姓的荣辱与安危。只要是主公你的道路,我等必然誓死跟随。”

“主公,俺和军师的想法一样,誓死跟随!”

“既然如此,要做那就做大一点,小打小闹就不是我的风格了!”

袁常微微一笑,笑容之中却是掺着血腥的气息,说道:“既然已经决定走改革变法之路,那便改革变法的更加彻底一些。责令幽州境内的各家族,释放所有卖身于他们的佃户和奴隶。若有愿意返回家乡的,当地府衙赠送盘缠给他们回去;不愿返回家乡的,便可在幽州境内各地府衙登记,然后在幽州居住,成为我幽州的普通子民。如此,只要此令一出,那些家族的私兵和佃户必然会与士家大族发生冲突,亦可减少我们将来要面对的阻碍。”

“主公此计甚妙!”

郭嘉闻言大赞,百姓之所以卖身到士家大族门下,也是迫于生计才会出此下策。若是正常情况下,谁


状态提示:第五一四章 战时警备--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