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村是有供销社的,虽然不大,不过平常用到的一些日用品都还是能买到的,而且现在“凭票购物”的制度已经开始逐步取消,即使不用票也可以购买一些东西了,只不过价格要高上一点点。

苏玉兰把头发擦了好几遍,都已经擦的半干了,才放下毛巾,趴到炕上,一层一层的掀土炕上的铺盖

来来回回翻腾了老半天,才在东墙边的稻草下面找到一个包了起来的白手绢。。。。。。

看来接收的记忆还是比较靠谱的,没什么偏差,

手绢握在手里厚度还不小,苏玉兰心里有点小激动

一毛、两毛、五毛统共2张两块的,一张五块的,再加上一堆毛票,这么厚一大堆加在一起一共14块8毛钱

呃,这就是她现在的全部家当了

这些钱她还得先置办一些生活必需品,大概需要花多少钱,她心里影影绰绰的也不是很清楚。

不过148最少有10块是不能动的,按照她以前看过的重生文里面的主角来说,发家致富的第一步大都走的是倒买倒卖的路子,比方说倒卖鸡蛋,村里收,再拿到县城去卖,一个鸡蛋赚上2分的差价,这样一点点积累原始资金。

10块钱虽说太少了点,但是少也总比一点没有强,反正不管要做什么都是需要本钱的,只是当倒爷这条路不好不太适合她这个副本,她这肚子里还装着一个4个月多的小家伙呢

辛苦她不怕,上一世她过的也并不轻松,不还是熬出来了?怀孕这倒是头一遭,每天跑来跑去折腾,不知道肚子里这个小家伙能不能承受的住,万一有个好歹

苏玉兰可不想冒这个险,在这个时代,能发财的路子多了,别人不敢干,是因为前路不明确,可是她知道啊,社会发展的方向她可是一清二楚,只要手里有本钱,抓对一次机会就能翻身。

第二天吃过早饭,苏玉兰就让李晓梅陪着她去村供销社买东西。

一出家门,清新的空气铺面而来,湛蓝的天空,干净的空气,这样没有雾霾,没有污染的生存环境,也只有后世真正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它的可贵吧。

深呼吸两口让苏玉兰整个人都觉得神清气爽,走出自家这条东西走向的小巷子,就是大桥村的主街道南北大街,供销社就在这条街的北头。

打眼望去,一条街上全是土坯墙的矮房,挺宽敞的街道上大大小小的泥坑走不了几步就得有一两个,还有被车辙子碾出来的一道道的车轱辘印。

这条土路,小雨还好点,一场大雨,村里人没个三五天都出不了门。

正冲着巷口的一面土墙被白灰刷过,上面用不太工整的字体刷着两行标语:“打多少收多少,由你自己说了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苏玉兰脑子里一下子又冒出好多“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好”、“计划生育好,政府来养老”

全是关于计划生育的没办法,在她自己生长的那个年代,走到哪里都能看到这样的标语,印象实在太深刻了

姑嫂俩出来的早,深秋的季节,早上还是有点冷,街上也没有什么人,要不了几分钟就走到了供销社门口。

村里的供销社规模小,一进门就是一溜柜台,柜台后头的货架上摆放着的都是村里经常用到的生活用品,卫生纸、火柴、蜡烛、洗头膏、雪花膏、雨伞雨鞋、棉布棉花

凡是村里生活用到的这里几乎都能买到,农村人就是一年不出村日子也能对付着过。

供销社的社员就是村里的妇女主任i,妇女主任这样的村官儿是个闲职,一年到头也没什么事儿,村里也给不了几个补贴,远不如在供销社上班来的实在。

“这才刚开门,你俩就来了,晓梅,你要买点什么?”i一张圆脸笑起来有两个酒窝,说话也挺客气。

i40来岁,按照村子里的辈分,苏玉兰和晓梅低着一辈。

“婶子,我陪我二嫂来的。”

i这才看向苏玉兰,不是她戴有色眼镜看人,六七年里老李家这个二媳妇进她这个供销社的次数估计一个巴掌都能数的过来。

并不是她家不需要买东西,只不过她自己不来,有时候是她男人来买,有时候像打个酱油,买个火柴的也是打发孩子来买,她自己是从来不出头的。

在i印象里,老李家这个二媳妇就是个蔫货儿,比大儿媳差远了。

而且最近村子里谁不知道这个媳妇儿“疯”了。

“好久没见侄媳妇儿了,家里缺啥儿了?”虽然心里有想法,的招呼着苏玉兰。

苏玉兰环视了一周货架,“婶子,雪花膏、牙膏、牙刷、香皂、毛巾各拿一个,还要一叠卫生纸。”在她看来,这些都是必需品,现在手里钱不多,是得省着花,但是该花的必须还是得花。

东西一样一样的拿出来放到苏玉兰面前的柜台上,“雪花膏2毛2分,牙膏3毛2分,牙刷1毛1,香皂1毛8,毛巾7毛,卫生纸1毛2,一共是1块6毛5。”

i一边念着价格,一边噼里啪啦的拨着算盘珠子。

这么一大堆东西才165元,虽然她心里知道这时候的物价低,工资也低,但是这1块多钱的购买力还是超出了她的想象。

李晓梅心里有些疑惑,二嫂以前节约惯了,这些东西以前她是不会随便买的

醒来后的二嫂似乎有点跟以前不太一样了

诧异的不只她一个人,供销社的i这会儿也正纳闷呢,都说


状态提示:第四章、家底--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