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邦辞别孙邵刚出院子,就见太史慈站在原地没有上马。

“子义?”

武安邦好奇的问道。

“武安太守就这么信任在下?”

太史慈犹豫了一下,一语双关的问道。

其中的意思,一是武安邦叙述了董卓麾下猛将如云,希望刘繇借出太史慈协助,特别是强调了吕布之猛,潜台词自然是太史慈也是不逊色这些猛将的人才。

二便是武安邦邀请孙邵担任乐安郡太守这种差不多挖刘繇墙角的行为,居然没有避开太史慈,要知道太史慈可是刘繇的家将,而不是一般的主臣关系。

只要太史慈事后向刘繇汇报一二,其中必然会大大影响彼此之间的关系,毕竟孙邵的才华在临淄处理政务的这一年间也展露无疑。

“这几年子义虽没有在我治下,但为人处世我还是略知一二的,人如其名,义字当先。”

“况且几年前子义还未及冠之时就能和管亥这等猛将旗鼓相当,这些年想必更加精进,子义有如此本事,自应当会会下英雄,扬名世间。”

武安邦闻言同样认真的盯着太史慈道,诚恳的语气让太史慈震撼不已。

虽然因为刘繇跑到临淄,导致历史上太史慈前往洛阳的事件没有发生,自然也没有避祸辽东的事,但太史慈在齐国依然有不少见义勇为的事情流传于玩家论坛上。

太史慈知道自己的本事出众,但出身家将的他,这几年也就和黄巾农民军较量,缺乏眼界,渴望登上大舞台,却又对大舞台有一种崇拜的心理。

就如同历史上,太史慈能力出众,却一直在刘繇身边光杆司令的角色,这除了刘繇军队组成是由江淮几个军阀组成的原因以外,也必然有刘繇对太史慈,或者太史慈对自己不信任的一些因素。

直到太史慈凭借自己的勇敢直接挑战孙策,才发现两人武力上旗鼓相当,而孙策可是横扫江东的英雄人物,至此太史慈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展现自己的名将实力。

而武安邦现在要做的就是让太史慈提前感受到那些舞台中央的名将是什么样子的,他太史慈做为刘繇的家将,每负责不到千饶管理,实在是太屈才了。

俗话:“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

面对已经认刘繇为主的太史慈,武安邦想要挖墙脚,要做的最关键的事,自然不是向太史慈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这对于忠义无双的太史慈来并没什么用。

要知道历史上,孔融赡养了太史慈母亲数年,最终太史慈解救了北海之围后,还不是拍拍屁股,被刘繇的一封信喊到江东,担任光杆司……

要知道之前太史慈可是已经用生命危险报答过东莱刘家了。

从简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所以武安邦出了表示自己的信任以外,最主要的就是带着太史慈去明白真正的名将风采,让太史慈发现那些比自己差的武将反而混的比自己好,可以呼啸下,而自己却只能待在刘府,每日操练家兵……

如此一来,在不违背道义的情况下,太史慈自然更倾向去能施展自己才华的势力,至于如何不违背道义,这需要武安邦更长远的谋划。

……

“主公,东莱太守刚刚来拜访,见主公不在,便回去了。”

武安邦刚刚回到临时据点就听见守门的亲兵回答。

“嗯。”

武安邦点零头,自己和武安国住在一个据点里,所以武安国也应该知道自己回来了,估计马上会再过来找自己。

至于武安国找自己干什么,武安邦心中已经有了一些猜测,想自己在利益分配完毕之后,就急忙去找刘繇借太史慈,以做好南下讨董的准备,而武安国自然也是如此,找自己商量讨董事宜。

果然没过多久,营帐外就传来一阵喧哗,武安国的大嗓门让武安邦在营帐内就听得清清楚楚,好在武安邦也吩咐过武安国过来时不必阻拦。

“霸候,快请进。”

武安邦刚起身准备出去迎接,就见武安国已经进来,于是招呼武安国坐下。

“下兄,我刚刚来找你,结果发现你不在。”

武安国稍微找了一个话头。

不过武安邦闻言心中一动,武安国喊自己为兄,这明显是在向自己示好。

自己和武安国都可以算出身当初的武家村,可以是同源,只不过之前是武安国压自己一头,而现在虽然壮武郡发展要远好于东莱郡,但两人都是太守身份,地位上则是平起平坐。

可武安国主动居于自己之下,想必也有之前谈判的功劳,通过利益分配,武安邦虽然还是太守身份,但实际控制的地区已经接近两郡大。

而东莱郡呢,在去掉西部的黄巾底盘,即便忽略治下一些阳奉阴违的世家,实际地盘也不过三分之二郡大。

如果再算上辽东、乐浪郡以及一些岛屿这些外援,也就是再给武安邦发展一段时间,那么武安邦的实力很可能是武安国的两、三倍。

更何况,这次武安国打算和武安邦一起南下讨董,在外分成两家不如合成一家的力量和影响力大,但合成一家自然要分主次。

因此,不管从长远角度来看,还是近期需要,武安国称呼武安邦为兄不得不是很明智的选择,但想到武安国坚韧不屈的性格,想必也是有其他人在武安国身边劝导。

武安邦脑海中闪过武家镇大长老的身影,却忽略了最近自己刚招募的智者——孙凤。

“我刚刚去拜见刘繇,


状态提示:379无双子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