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嘉选择了回京,她没办法做到心无旁骛地和云淮同处一个屋檐下。
哪怕已经认识多年,在她看来,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交情,反倒是多了些难以启齿的尴尬回忆。
云淮没有阻拦,把这边的事情安排好,就带上徐嘉和两个徒弟踏上了归京的路。
……
东宫,承明殿。
赵熙收到云淮的来信,目光在那句“公主嫁给谁,楚国说了算”上流连许久。
三宝公公来奉茶,小声提醒:“殿下,云家主的回信您都看了快一炷香的时辰了。”
赵熙回过神,把信搁在书案上,接过三宝公公递来的茶,微眯了眯眼。
北燕主动求和,公主要跟谁和亲,自然是楚国说了算,这个道理他不是不懂,之所以给云淮写信,有一大半的用意是在试探。
试探云淮的心思,也是在试探云氏的意向。
倘若云淮想都没想直接答应,那么他或许该怀疑一下云氏是否有勾结北燕意图谋反之心。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云淮是个聪明人,简简单单一句话,就把包袱扔回来,将自己摘得干干净净。
公主嫁给谁,楚国说了算,那自然就是太子说了算,倘若最后公主还是嫁入了云氏,那便是太子的意思,朝廷没理由怀疑云氏有勾结北燕之嫌。
想到这儿,赵熙无声失笑,摇了摇头。
三宝公公略有些疑惑,“殿下在笑什么?”
赵熙怅然道:“我笑,直到今日,自己才算是真正了解父皇。”
以前他总觉得父皇疑心病过重,所有人都交口称赞的忠臣,他也能存着三分疑心。
直到自己接手政权,他才发现疑心病这种东西,是上位者必不可少的一层屏障。
你要保江山无虞,保社稷稳健,就不能对任何人投以十足的信任,不管是后宫宠妃,还是天子近臣,总要有几分保留。
云淮此人在以前的赵熙看来,是个不可多得的侠门名士,心系众生,人品贵重,绝对值得深交。
可在掌权后的赵熙看来,云氏这棵树太大,容易招风,若是不小心谨慎地盯着,让敌国钻了空子与之结盟,那对于楚国而言,将会是一场不可预估的灾难,比北疆瘟疫还可怕。
确定了云氏的意向之后,赵熙给北燕回了一封国书,国书上所写的,便只有云淮说的那句话。
——公主嫁给谁,楚国说了算。
现在是北燕想把天选之子带走,求着楚国把人交出来,主动权自然要牢牢握在楚国手里。
……
转眼到了殿试这天。
今年的春闱很特殊,因为是恩科,会试提前一个月,殿试时间挪到挪到三月二十六,一个月才出榜,暂定出榜时间为四月二十六。
正是钦天监给赵熙选中的大婚日子,也是宋元宝迎娶叶家姑娘的日子。
一大早,会试被录取的三百名贡士就随着礼部官员入了保和殿。
保和殿作为殿试专用的地方,占地面积十分广阔,里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上首有一张九龙金椅,那本该是帝王专座。
不过光熹帝病重已然成为人尽皆知的事实,所有人都清楚,今年主持殿试的是太子赵熙。
考生们按照自己的座号找位置坐下,每个人面前一张书案,书案上早已备好笔墨砚台和稿纸,禁止外带。
太子暂时还没到,殿外有大内禁军把守,所有考生落座之后便安安静静的,不敢发出一丝声音。
除了会试排名靠前那几位,其余考生全都忐忑不安。
太子赵熙的名头,想来楚国学子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是个六岁开蒙就把自己往死里逼的狠人,听闻他每次考试都规定在一炷香的时辰内答完所有题目。
当初坊间刚有传言的时候,上至王孙贵胄,下至寒门子弟,没一个人相信,后来宋元宝入宫伴读,被折腾了两年后回到国子监,就有同窗问他关于太子的那些传言,宋元宝微笑着回了一句:传言非虚。
自此,赵熙那令人头皮发麻的自律习惯,成为了儒林中人人争相效仿的典范。
然而这么多年下来,能坚持的人少之又少,至少九成的人只有三分热度,有的坚持十天半个月,有的坚持半年,然后就摇头叹息着放弃,还为自己找个理由,说殿下乃是天之骄子,自然非常人可比,他们坚持不下去也正常。
剩下的那一成人,至今还在坚持,至于未来能坚持多久,就只有他们自个儿知道了。
而今日,让他们又钦佩又害怕的那位主儿成了主持殿试的人。
也就是说,今日过后,他们都将成为太子门生。
在这些考生心里,当太子门生,远比当天子门生难得多。
如果是皇上来出题,可能中规中矩一点,答题的时候不至于太紧张,可是太子……
别看他年方十七,从接手政权至今,每次做出的重大决定都能让议政殿内的百官无话可说,那铁血手腕,比起光熹帝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小小年纪这般心性,足以见得是天生的帝王相,这种天才来出题,一般角度都会特别刁钻。
这就是考生们最为忐忑的地方。
众人还沉浸在思绪里,外面突然传来三宝公公的声音,“太子殿下驾到——”
众考生闻言,忙起身出列,齐齐跪地。
赵熙今日着正装,一袭杏黄蟒袍,头束紫金冠,足蹬蟠龙靴,脚步缓慢而稳重,行至九龙金椅上坐下,这才垂眸望向底下的三百位考生,语调清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