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回到明朝做权臣>第四十九章:那就死绝了吧

把民兵们从河滩地带赶出来之后,终于挣脱了泥潭的清兵亲卫们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宽广和开阔地是他们最理想的战场,无论是队形的展开还是战斗力的发挥都更上层楼,达到了理论上的最优状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小吴庄民团的步步退却。

这就是装备、战斗力、组织程度等等优势综合到一起形成的碾压。

不是大伙儿不卖力气,不是大家不肯拼命,是真的打不过啊,就算是把命填进去也打不过。

从满是泥泞的河道上,一边打一边退,不少民兵已经被砍的血肉模糊,还趁着最后一口气扑上去抱住敌人撕咬,谁敢说大家畏战?

虽然仅仅只是退了几百步的距离,但这几百步却是用鲜血和骨肉铺就而成的死亡之路,看看那些触目惊心的血污和随处散落的尸体就知道了。

在几千年的冷兵器交战历史当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拼尽全力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等等这些慷慨激昂的话语都只不过是激励人心的口号而已,在真实的战场上几乎不可能出现那样的情形。

面对面的生死搏杀,在血肉横飞之间和阎王爷较劲,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生与死的考验,一个不小心甚至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一支流矢就会丢了性命。

还有同伴们的伤亡和近在咫尺的鲜血,无不是强烈的冲击和震撼,这本身就一个巨大的考验。

每个人士兵个体都有思想有灵魂甚至是有私心,活下去的yù_wàng最终会冲破残酷的战场纪律,到那个时候,崩溃就一定会产生。

无论什么样的强兵虎贲,伤亡率达到三成的时候几乎一定会崩溃,这已经形成了一种铁一般的规律。

若是军纪不够严明或者是意志不是足够的坚韧,整体崩溃就会出现的更早。

数万人的大会战中,仅仅因为前锋部队几百人的伤亡或者是一个失利,就会引发雪崩一般的溃败,这种事情早已屡见不鲜了。

面对血腥才场面和近在眼前的伤亡,每一支军队都有承受极限,只不过是高低各有不同罢了。

而三成的伤亡比例,则是考验一支军队的分水岭。

在产生了三成伤亡以后,还能有最基本的组织度,命令还能执行下去。

那么,无论胜败,这支军队都可以算得上是当之无愧的虎贲之军了。

在八湾河中搏杀这么久的两支军队,双方的伤亡数字都已明显超过了三成,但却都没有出现崩溃的迹象,足以说明交战双方的战斗意识和坚韧程度都是最顶尖的。

作为皇家亲卫,理论上就是八旗当中最精锐的部分,不仅装备优良战斗力卓然,还有非常非常高的荣誉感,确实值得骄傲。

小吴庄民团显然不具备这些优势,支撑他们继续苦战的已不是残酷的战场纪律,事实上打到了这种程度纪律不纪律的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真正让他们拼死苦战的驱动力来自于身后!

年迈的父母,不懂事的孩子,还有相依为命的婆娘,全都是身后的小吴庄内,若是弃战而逃必然是个断子绝孙举家全灭的悲惨结局,这样的代表比死亡更加不可接受,谁也承受不起。

不论贫穷或者富有,保护家庭始终每一条汉子与生俱来而且绝对不可推卸的天然使命。唯有死拼到底,哪怕死战的最终结局就是战死在这里,也无怨无悔在所不惜!

眼看着民兵们洒下一路鲜血留下满地尸体,一步步退到了村口,真正揪心的绝对不是正在战场上浴血拼死的民兵,而是他们的家属。

几千老幼妇孺就在村口的难道不及胸口的矮墙之后眼巴巴的看着,无比揪心的注视着发生在眼皮子底下的血战。

他们的父兄,他们的子弟在以命相搏,究竟是为了什么大家都心中雪亮。

父子、兄弟、夫妻之间那种早已铭刻到骨子里的血肉亲情让他们把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努力的在那群满身是泥的人影当中寻找熟悉的那个人战斗就在两三百步之外进行,一切都看的清清楚楚,那一声声震耳欲聋的呐喊,那一声声惨绝人寰的濒死惨叫,无比牵动着这些乡民的心。

眼睁睁的看着一个个身影惨叫着倒了下去,喷洒出一片血雾,在张家大宅掌勺的厨师刘师傅立刻就炸了,眼珠子都是红的,拎着菜刀直接越过那边似乎可以带来一丝安全感的矮墙,厉声哭喊着冲了过去:“我的儿啊,老子和你们拼啦!”

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大儿子倒下,作为父亲的刘师傅瞬间化身成为暴怒的野兽,不顾一切的举着菜刀冲向战场。

陈寡妇根本就看不到张大娃的身影,但她却知道孩子正是浴血苦战,那还是谎报了年龄的半大孩子,今年才刚刚十五岁啊!若是有甚么三长两短,陈寡妇的天就塌了。

所以,当伙房的刘师傅冲上去的,手持木棒的陈寡妇也毫不犹豫跟着冲了过去。

也不知是谁喊了一句“那就死绝了吧”,受到感染的人们不论男女老幼纷纷跃过矮墙,拎着铁锹、草叉、铡刀甚至是擀面杖就这么呼啦啦的冲了出来。

在前面拼杀的每一个民兵都家里的顶梁柱,是他们的父兄或者是子弟,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

既然战事已不可为,还不如索性冲上去和亲人们死在一起,若是侥幸能撑过这一场自然是千好万好,若是实在撑不过,那就真的全家都死绝落个干净。

没有鼓舞,没有动员,甚至连队形是什么玩意都不知道


状态提示:第四十九章:那就死绝了吧--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