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一点了,也该让娃娃去读书了。”

大多数老百姓都不读书,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读书认字的重要性,而是因为读不起。

现在的日子终于有了希望,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供养出一个读书人。

“郭大伯思虑的对,耕读传家才是根本,养个读书人出来,以后求取功名也好。”

还不等朱季兴把话说完,郭大伯就已哈哈大笑起来:“有功名的老爷都是天上的文曲星转世,咱这样的人家是不敢想的。我也不指望娃娃以后能考秀才中举人什么的,只要能认识几个字,不做睁眼瞎也就好了。而且眼下就是一个好机会。”

“此话怎讲?”

“还不是托了张大帅的福么!”郭大伯笑呵呵的说道:“张大帅办了义学,每个村子都来了一个先生。无论是哪家的娃娃,只要是愿意读书认字的,都可以到义学里去。”

说到这里,郭大伯的语气稍微低沉了些,笑呵呵的说道:“最要紧的是,这义学不收钱,还白给一套书具,这笔墨纸砚都是义学里白给的。”

白给书具和笔墨,白白教授孩子们读书认字,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善政了,自然大受欢迎。

拿起那几本书的时候,根本就不需要看到上面的字迹,那种熟悉的感觉顿时油然而生,仅仅只是凭借触觉,朱季兴就知道这三本是什么书了。

《百家姓》《千字文》和《民族论》。

这三本书,是每一个军校生的基础读物,新华军校内部刊印的这个版本,早已熟悉的不能再熟悉,只要拿在手中,根本就不需要用眼去看,也可以立刻就辨识出来。

广办义学,以后会是什么样的场面,这还用说吗?

这一手,比分田地还要厉害,等于是把整个北方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新华军校,只要是接受过这种教育的孩子们,就会拥有和军校生一样的思想。

假以时日,全天下的年轻人都高喊出“我族长兴”的口号,到时候会是一副什么样的场面,那将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

真到了那个时候,江南朝廷根本就不需要张启阳去推翻。

作为一个从新华军校走出来的人,朱季兴当然知道张启阳的志向,也很明白他将来会做什么。

但他终究是大行崇祯皇帝的嫡血子孙,是复隆皇帝的亲弟弟,虽然已经清清楚楚的看到了历史的潮流,也知道那是无可阻挡的天下大势,无论是谁,在这浩浩荡荡的潮流面前都不过是螳臂当车,根本不值一提。

若是强行阻挡的话,必然会被历史的车轮碾的粉碎。

他知道这些,但却因为身份的缘故,不得不为朝廷考虑,不得不为自己那个做皇帝的兄长考虑,也不得不为朱氏王朝近三百年的基业考虑。

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在他的身上,这才是痛苦的根源。

“郭大伯,你觉得朝廷怎么样?”

“朝廷?哪个朝廷?”

普天之下,不是只有一个朝廷么?

“当然是江南朝廷了。”

郭大伯摸出烟袋子,舀了一锅子自制的碎烟叶,凑都艾草辫子上点燃了,狠狠的吸了一大口,吐出一团白色的烟雾:“后生,你吃烟么?”

烟草传入大明已经有几十年之久了,最先在边军之中流行,很快就传入民间并且迅速流传开来。

只不过当时的烟草大多是自制自用,味道呛人的很,而且不叫做吸烟,而叫做吃烟。

“我不吃。”

“这玩意不错,提神的很呢,还能解乏哩,吃点呗!”

“我不吃。”朱季兴再次问起刚才的那个问题:“郭大伯觉得江南朝廷怎么样?比北边的张大帅如何?”

“这我可说不好呢。”郭大伯的烟锅子在黑暗之中就好像是一团小小的火星,晦明晦暗:“朝廷到不了这里,好不好的也轮不到咱们说道!”

虽然没有对江南的复隆朝廷做出任何评价,但这句话已经可以说明很多东西了。

复隆朝廷好也罢不好也罢,那都是和北地百姓没有任何关系的事情,因为太遥远了。

这里是张大帅实际控制的地盘,几乎所有的政令全都是出自张大帅之手,又和江南有什么关系呢?

虽说张大帅是复隆皇帝的臣子,那也不过仅仅只是一个名份罢了,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其他的东西了。

“其实吧,朝廷不朝廷的也就那么回事儿。”

就好像是在说起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儿,郭大伯很随意的抬起手来驱赶蚊虫,轻描淡写的说道:“这么多年来,先是大明,然后是大顺,接着就是大清,现如今又是大明了。走马灯一般的换来换去,苦的还不是俺们?”

王朝变换战火连天,最受苦的还是百姓。

“甭管是谁,甭管是哪家天下,反正我是不关心的。安安稳稳的过日子才是正经,说别的都没用。”

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才是根本,最底层这的不在乎谁才是真正的天下正统。

当年的崇祯皇帝够正统了吧?

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了吗?

李闯也号称是“解民倒悬”,事实上反而让百姓更苦。

大清自称是“天命所归”,他们做了些什么?

有眼睛的人都看着呢,至于说现在的江南朝廷,也是很正统的正统,但那又济什么事了?

给过老百姓一丝一毫的好处吗?

什么天命所归,什么大义正统,都是嘴皮子上说的,听起来好像很有效果,其实老百姓才不在乎呢。

昏暗之后,郭大伯


状态提示:第470章耕读--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