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回到明朝做权臣>第353章:皇帝誓言
收的权限之外,张启阳已经和唐末的藩镇势力没有任何分别了。

蔡枫华很想提出反对意见,但是这一次却很罕见的沉默了,因为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只提出问题,却始终无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皇帝对内阁的意见。

内阁不是御史台、都察院,不能只知道挑毛病找错误,最关键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手段。

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内阁还有什么用?

虽然皇帝连续两次驳回了他的“辞职报告”,依旧让他在内阁首辅大臣的位子上留任。

但蔡枫华却很清醒的知道自己已“圣眷不在”了,和皇帝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在无力解决这个的问题的情况之下,蔡枫华只能选择沉默,以免触怒了皇帝再次引起君臣之间的“不愉快”。

方案二:修建“功高楼”,纂刻有功人员的名字,悬挂战功卓著者的画像,同时赏赐显赫爵位。

爵位这东西不过是荣誉称号,和官职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也不代表实打实的权利,无论赏出多高的爵位都不会影响到政治格局。

依照大明朝的传统,外姓不可能封王,一个公爵就已经到头了。

至于说本人死亡之后追封的“王爵”,则更无实际意义。

至于修建“功高楼”,则基本是抄袭了汉光武的“云台阁”和唐太祖的”,不过是个虚名罢了。

唐太宗在”上书写着功勋卓著者的名字,悬挂着他们的画像,让他们闻名于世,二十四功臣”早已传为千古佳话。

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之后大封功臣,著名的“云台二十八将”享誉后世。

二十四功臣和云台二十八将,都是史书上的美谈,复隆皇帝修建“功高楼”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除此之外,修建“功高楼”还有另外一层更加深刻的意思:当初汉光武刘秀之所以能够在存亡断续之际中兴汉室,就是因为名臣如云猛将如雨,有无数忠臣猛将的辅佐才终于成就了宏图大业。

汉光武刘秀不仅大封功臣,还对功臣们作出了“皆保福禄,无诛谴者”的承诺。

创建汉朝的汉高祖刘邦和创建大明的明太祖朱元璋,虽然都是开国的君主,但却有一个共同的污点:大肆诛杀功臣。

汉高祖刘邦不仅把他封赏的那些个异姓王杀的干干净净,还把当年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们斩了个七七八八。

至于说本朝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则做的更绝,几乎可以算是把功臣元勋给杀绝了。

诛杀功臣,是绝大多数开国皇帝的惯用手段,只有汉光武刘秀是一个例外。

建这个功高楼,就是为了借此表明自己的心迹:绝对不会苛待功臣,而是要像汉光武刘秀那样和功臣同始同终。

“功高楼上的题文朕已经写好了,诸卿可以先看一看。”

复隆皇帝微一摆手,贴身的宫人马上取出皇帝早就写好的“功高楼”题文给文武百官传看:“此楼提名者,皆为社稷勋臣,有奇功与大明。朕与其指天盟誓,但使黄河如带,泰山如黍,明有宗庙,尔无绝世,除谋逆外,永不加罪。”

区区百十个字,却字字千钧。

这是皇帝立下的血誓,大致的意思就是:只要在功高楼上留下名字的人,都是有大功与社稷江山的勋臣。

皇帝向天发誓,无论世事变迁还是沧海桑田,哪怕黄河变得丝带那么细,泰山变成了米粒那么小。

只要大明朝的宗庙还存在,就绝对不会诛杀那些人。

只要不是谋反,无论犯下多么重大的罪行都可以直接赦免。

就算是有朝一日真的造反了,也会遵照前面的誓约,最多只是囚禁起来但却绝对不会杀害!

皇帝的誓言,苍天为证,何其之重!

p


状态提示:第353章:皇帝誓言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