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回到明朝做权臣>第201章:全城期待

清军已经两度撕破城防了,张启阳还相信南京城能够守得住,这根本就是在睁着眼说瞎话。【∞八【∞八【∞读【∞书,.︾.o@

什么叫做无回援的必要?

是不是一定要等到新朝君臣都成了多铎的阶下囚才算是有了回援的必要?

张启阳公然违抗朝廷旨意,已不是第一次了。

只不过,这一次没有说出“此乃乱命,毅勇军不奉诏”的话语,表达的稍微婉转那么一点点而已。

“坐视君父事急而袖手不理,其心当诛!”

内阁首辅大臣蔡枫华已经跳起来了,这老头子被张启阳的抗命之举气的呼呼直喘,指天画地的大骂着:“那张启阳自持手握兵权,素来嚣张跋扈,何曾尽过为人臣子的本份,简直……简直……简直就是目无君父……”

张启阳的态度确实让朝廷上下大为恼火,尤其是那一句“无回援的必要”,完全就没有把皇上的安危放在眼里,太不像话了。

朝廷对你张启阳倚为泰山之靠,素来厚待,经历两度变故之后的皇宫早已破败不堪,朝廷却顾不得修缮,而是先用本就少的可怜的库银给你张启阳修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大元帅府,如此恩宠你就应该感激涕零的发奋报效才对,却说出这种话来。

这是一个臣子能说出口的吗?

虽然许文才同样因为这句话而深感震惊,同样觉得张启阳的态度有问题,而且很有问题,但却不怀疑他的忠诚,蔡枫华的指责明显过头了。

作为毅勇军的监军,许文才觉得有必要站出来为毅勇军为张启阳辩白几句:“陛下,张帅的脾气我们大家都是知道的,就为了他那霹雳火爆的脾气而怄气的经历已不是一回两回了。【∞八【∞八【∞读【∞书,.︾.o@说他口不择言,我认。说他嚣张跋扈,也并非全错。但要是说张帅目无君父,这就有点言过其实了。自甲申国变以来,由故都而至江南,一路辗转,一路风刀雪剑,张帅的忠诚之心已无需再行证明,刚才蔡大人之言……实在有些过了!”

当初闯贼寇京之时,张启阳率领区区几百人深入百万贼军之中,受大行崇祯先皇托孤之重,肩负复兴大明之千钧重担,辗转千里一路厮杀,才到了江南。

若是没有毅勇军,就没有太子,就没有太子身边这些个衮衮诸公。

张启阳对大明朝的忠诚之心,就算是瞎子也能看得出来。

若是说张启阳不忠,恐怕这大明朝就真的没有几个忠诚之臣了。

“毅勇军为我朝至强武力,又是万岁的亲军,当此艰难之时,万不可君臣相疑呐!”

不管怎么说,毅勇军都是太子的队伍,这是全天下都知道的事儿。

当前这种局面,若是君臣生隙,可就不好了。

蔡枫华原本就是“侍讲学士”,相当于是太子的班主任老师,而许文才仅仅只是个侍讲教授,相当于副科老师。

蔡枫华本就比他高一级,现如今又是内阁首辅,更是地位崇高,听了许文才之言,向来自负的蔡首辅也知道刚才的话语有些过火,马上就主动承认错误:“适才之言,确实有失公允,是老臣一时情急所至。不论是毅勇军还是张帅本人,这忠诚之心么……还是有的,只是这绝不回援之举,也是事实吧?纵使他有千般理由,又怎能坐视君父事急南京陷落?”

在承认自己言语失当的同时,依旧在强调张启阳的错处:不管怎么样,在如此危急的情形之下你张启阳不肯及时回援,都是不对的。

“陛下……”按照惯例,皇帝驾崩之后,太子就可以用皇帝的名义执掌局面治理国家,只是因为还没有正式登基,所以只有这些亲近的内臣才会使用“陛下”的称呼,没有经过朝觐或者是书面朝觐的外臣仍然可以称之为“殿下”而不是“陛下”。

许文才说道:“万岁及诸位大人,应该还记得清军渡江之后的情形吧?”

清军刚刚渡江的时候,攻势异常凶猛,人心惶惶之下三大营抵挡不住,当时的朝廷为了保存实力下达了全军撤退的命令,当时的张启阳就曾经公然违抗朝廷旨意,拒绝撤兵,而且言辞极其激烈,甚至直接说出了“此乃乱命,毅勇军不奉诏”的言语。

事实证明,这确实是一道“乱命”。

三大营的撤退演变成了溃败,要不是毅勇军顶住压力没有奉命撤退,局面早已崩坏糜烂不可收拾了。

这本就是不久之前才发生的事儿,大家当然印象深刻。

“若说知兵善战,张帅胜我等太多,此次违旨抗命,必然是瞅准了机会,这军伍之事实不宜过多插手。古语有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也并非全无道理。”

按照许文才的说法,就是政治的归政治,军事的归军事,不可混为一谈。

张启阳没有及时回援,必然是出于最现实的军情考虑,不能为了这个事情就扯到是不是忠诚的问题上。

道理确实是这么个道理,但现实却异常残酷。

清军攻势如此凶猛,南京城岌岌可危,他张启阳不率领毅勇军回来增援,那南京城怎么办?

朝廷君臣的安危如何保障?

在南来的所有官员当中,也就只有许文才是真正带过兵打过仗的,和那些个束手无策是朝廷重臣相比,至少许文才拿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起勤王大诏,号令四方忠诚之军前来助战。”

“号召城内军民,组织义勇协助作战。”

“从巡防营和守备司以及其


状态提示:第201章:全城期待--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