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大隋第三世>第893章 一半靠努力,一半靠天意

这些日子雨水不断,日子也和平时无异的前行着,当然,灾情该有的一些变化也在悄然发生,但是对于大隋王朝或是杨侗来说,影响也不是很大。

城内的灾民随着水患的持续仍在增加着。街道上、围墙下,也出现了一些流民游走聚集,从各地前来投奔亲人的灾民也不少。

复杂人群的骤增,也给了洛阳带来不稳定因素。京兆尹与军队也加大管束力度,情况倒也不算坏。有路引、有户籍的可以进城,若没有户籍,也没亲人可以投奔,便只能到城外的灾民大营接受朝廷的救济。

因为有军队监管,秩序倒也没有出现混乱,不过杨侗有一次去洛阳城东南的灾民大营看了看,城外难民的数目似乎又多了许多。好在从他一开始自立至今,大隋官员都在赈灾、救济,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救助方案,使灾民并未出现混乱和惶恐的现象。

这些灾民多为本郡人士,他们生活谷水、洛水、涧水、伊水、瀍水附近,朝廷担心这些百姓被大水冲走,便集中搬迁到高处暂避灾情。对于朝廷的好意,百姓们自然不会拒绝,而且百姓虽然是弱势群体,但性格十分坚韧、温和,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麻烦官府的,所以都很自觉,没有搞出什么骚乱。

而这水患带来的还有影响,还有菜价的大幅上涨,这是因为菜地全泡在水里了,根都烂了,哪还有蔬菜产出?宫中还好一些,但富有人家都只能吃咸菜,小户人家更是只剩干米饭。

一时的物价飞涨不算什么大事,重要是大雨疯了一般的下,要是再这么下去,五水绕洛城就会演变成五水困洛城,就在昨天,朝廷已经上呈一份应急方案,如果暴雨继续,那么只有在洛水上游宜阳县、伊水上游陆浑县人为决口,让疯涨的洪水泄往乡村,以保洛阳城的安全。

这种主动决口的泄洪行为,虽然提前会撤出泄洪区百姓,不致出人命,可是百姓财产损失却是不言而喻,洪灾之后的抚恤赈民必然又一桩大麻烦,这是不得己而为之的做法,暂时还未施行。洛阳这么严峻的水情,也促使朝廷产生一个共识,就是等到险情过后,必须对河南郡的水系统进行改造,即是从宜阳一带开凿一条运河,至陆浑,从而将洛水、伊水连接起来,之后再从陆浑县开到襄城郡的汝水上游,平时用以灌溉,若是再在这样的险情出现,则让汝水帮忙分流……

这一次,也幸亏之前为了隋唐大战之便,先在弘农凿了一条连通洛水、淅水的运河,用以运送后勤物资,若不是有这条贯穿两河的运河分流,洛阳险情会更加严峻。

至于黄河下游的险情,杨侗和中枢大臣自然是顾及不上了,朝廷尽力了、军方也尽力了,能否将洪魔约束在河床之内,现在只有听天由命了。现在的一切,只能相信负责抗洪抢险的军队和地方官吏,只要没有坏消息传来,便是最好的好消息。

这么恶劣的天气,对于杨侗而言,却是练兵的最好天气,这天早朝结束,便去邙山大营观看军队训练,也算是给自己适当的放松放松。

虽然十大军团尽皆在外,但作为帝都的洛阳,自然还是军队,除了玄甲军和城防军之外,还有十六卫。

隋初沿北周之制,设置十二府以统率禁卫之兵,此即十六卫的前身。隋初十二府中,仅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侯六个府统领府兵宿卫。

到了大业三年,杨侗将十二府增改为十二卫四府,合称为十六卫府。

经过多次更名,其中十二卫分别为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骁卫﹑左右领军、左右金吾;四府为左右千牛卫和左右监门卫。

十二卫卫戊京畿、守卫河洛;四府中的左右千牛卫负责侍卫皇帝,即是目前的玄甲军、修罗卫;至于左右监门府则分掌宫殿门禁。

此外,左右卫又兼领“内军”。“内军”指左右卫下属的亲﹑勋﹑武三卫统辖的五军府和另属东宫的三卫三府之兵,原则上是由高官子弟充当,只是天下统一,仍旧由精锐士兵担任。

由于大隋目前有十大主战军团,因此十二卫四府,算是自成一体的存在,随着府兵制被打破,十二卫现在比照之前的制度,依然遥领天下郡兵,居中御外,卫戍京师,真要细究起来,算是武部下属机构;与兵部负责的十大军团、海军和边军泾渭分明、并行不悖。

两者一内一外,既是相互配合,也是相互制衡,看似十分繁杂,实则清晰明了。

十二卫根据职能不同,配备的兵力也不同,多则五千、少则三千,除了在皇城值日的军队,皆在邙山大营集训,邙山大营是一个整体,内部又分为十二个小营,各卫各据一方,中间是一个以拒马分开的巨大的训练场,大家各在一块场地上训练,但都能看到彼此,时不时还搬开拒马,来场大比武,输者为了找回场子,拼命训练;赢者虽然欢欣鼓舞,但是害怕自己在下一次比拼中失败,也同样加强训练,如此一来,十二卫时时刻刻都处于一种良性竞争之中。

杨侗看着校场上认真训练的士兵,耳畔听着喊杀震天呐喊,感觉煞是亲切。

此时伴在杨侗身边的是皇后卫凤舞,见到丈夫看着士兵,笑得一脸阳光,卫凤舞深感无语。

朝野上下人人担心洪灾水患,甚至连后宫深院中的皇族也都愁眉不展,可身为一国之君的丈夫,却始终怀着这么乐观的心态,看这架势,奔腾不休的黄河之水在丈夫


状态提示:第893章 一半靠努力,一半靠天意--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