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正德崛起>第十二章 殿前告状

人多力量大。

朱厚照又叫谷大用找来了一队巡逻路过的大汉将军,一起帮忙打井。

人群开始分成了两队,一队去测试水车的出水速度,一队则去帮忙钻井。

类似洛阳铲似的钻头一点点的深入地下,两个威武的大汉将军此时赤裸着上身,用力的向地下钻动着。

转了一会,感觉钻头后面的圆管里充满土后,就要将钻头提上来把土清出去,就这样,钻杆一尺一尺的向地下钻动着,钻头带出来的土壤也开始越来越湿润。

所有人都盯着井口,一脸热切,看着钻头一点点的向地下钻去,孙福突然想到了什么,走到朱厚照身边出言提醒道。

“太子殿下,以前人工下去挖井的时候,到一人高的地方就要用支撑加固井壁了,否则会有塌方的危险,可现在如此小的井眼,是否需要加固井壁。”

朱厚照看了眼孙福,没有回答他,而是对着四周看热闹的工匠安排道。

“找人用土,在井眼四周堆个土坝,另外把钻井的地方搭个平台,人在平台上钻,完成后往井眼里注水。”

看热闹的工匠立刻开始忙碌起来。

孙福听到太子的话后,顿时眼前一亮,刚才他还在考虑这个塌方的问题怎么解决,没想到解决的方法居然如此简单。

“如此一来,等钻头钻到深处,水的力量就会撑住四壁,不会让地下的流沙坍塌灌满井眼。”

“此法妙极啊!”

……

在一旁干活的工匠们,听到此法,也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对着朱厚照开始赞叹起来。

所有东西架设完成,大汉将军们也从地上挪到了木板上面,木板下面已经被工匠们放满了水,井眼里有了水的润滑,竟然比刚才还要好钻了许多。

有旁边的水井水位做参照,地下水位在哪里大家刚才已经测试过了,而现在钻杆的长度已经超过水位线快五六尺了,井眼底下不仅没有塌方,看那样子还能继续向下。

朱厚照感觉差不多了,本来就是实验,稳妥点就行了,真若出现塌方或者其他意外,刚才的辛苦就白费了,对士气也有所影响。

于是朱厚照出言叫停了大汉将军,指挥旁边的人开始将井管放入井眼内。

所有工匠都自发的行动起来,井管也被一节一节的接了起来,朱厚照为了做好密封,每节接口处都安排重新封了一下。

工匠们的热情依旧高涨,孙福几次想上前帮忙,都被人群挤了出来。

终于,井管到底了,接着干净的砾石开始顺着井管和井壁的空隙被填充了下去。

“上井头。”

朱厚照一声令下,手里摸索着一节棉花编制的盘根,心中也是忐忑不安,压井和水车不同,这回压井成功与否就看这手中的盘根是否争气了。

希望能成功吧。

乾清宫内。

弘治皇上坐在宝座上面,翻阅着手中的奏折,一脸凝重。

原本已经退朝了,可是刚刚收到西北传来的急奏,事急从权,弘治皇上又将内阁和一些重臣召到乾清宫来议事。

“刚才西北传来急奏,甘肃、宁夏、山西等地至今仍滴雨未下,谷雨节气都快过去了,粮食还未播种。”

“众位爱卿可有何良策?如若再不下雨,今年西北的地可就要荒废了。”

“那涉及的可就是千家万户,数十上百万的子民。”

弘治皇上说完望向底下的这些臣子,平日里一个个侃侃而谈,真到了用人之际,却一个个仿佛庙里的佛像一般,眼观鼻,鼻观心。

“李公可有何良策?”

李东阳听到皇上的点名,双手举着朝笏站出队列先行了一礼,稍沉吟后答道。

“此次大旱,覆盖及广,尤以西北等地甚重,臣认为,西北旱情严重的原因,其根本还是水利设施匮乏,且周边又无河道湖泊可以利用,接着恰逢天气干旱,无雨的缘故。”

“臣有四条建议,一是积极开挖水井,汲水灌溉,且要改种其他早熟作物;二是严查粮仓储备,以备灾荒;三是兴修水利,以工代赈;四是皇上广开言路,宫内减膳素食,与民同苦。”

弘治皇上坐在上首,听着李东阳的陈述,紧皱的眉头还是没有舒展开,这似乎也非快捷之法,无法解决眼前的旱情。

“准卿所奏。”

接着转头对着旁边的太监萧敬说道。

“宫内就按着李公所奏,今日就开始减膳素食,朕要与民同苦。”

“遵旨。”

内阁大学士谢迁看左右无人上奏,也跟着站了出来。

“臣以为开挖水井、兴修水利一事,非一朝一夕可能完成,且花费巨大,就拿水井做例,诸位臣公都知水井开挖困难,不仅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还涉及找寻水脉,故臣认为,真若大规模施行,光靠乡野民众恐难成事,还需地方或朝廷出面扶持,方可大利天下。”

“准奏,内阁和户部下去后商讨一番,然后将拟好的良策呈上来。”

皇上说完沉思了一下,神情有些严肃的说道。

“命督察院左副都御史杨一清为巡查御史,巡查山西、甘肃、宁夏等地的粮仓储备,另户部择人巡查全国各地粮仓储备,此次严查亏空贪腐,一经发现,决不轻饶。”

“遵旨。”

弘治皇上接着转头对着站立一旁的萧敬说道。

“把那个检查粮仓的物件拿上来。”

很快,一个大汉将军拿着兵仗局打造的铁管走了进来,横放到了殿前


状态提示:第十二章 殿前告状--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