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参与朝廷机密,然仅备皇帝顾问,承旨宣于宰相而行之,并无决策和专擅行事的权力。后唐庄宗即李存勖。公元923—926年在位。他在即位后,复改崇政院为枢密院。郭崇是五代后唐将领。庄宗时首以宰相兼任枢密使。自此枢密院专掌军事。安重为五代后唐将领。后唐明宗,李嗣源时官至枢密使,累加侍中兼中书令。关由指政府机构间的文书往来。其文体与札子大同小异。中书之敕,敕和宣有别。宋承五代,凡皇帝圣旨及札子批状,由中书省下达者称敕,由枢密院下达者称宣。发头子、拟堂帖,此亦指枢密院与中书省之别。凡处置具体事务的文书,枢密院称头子或宣头,中书省则称堂帖或札子。堂帖之名,本指唐代政事堂,就是宰相办公处所颁文书,《梦溪指挥事谓之‘堂帖子’条。驿马为驿站的马。古代为传递政府文书而设驿站,供传递者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之用。翻译过来是,我刚兼任史馆检讨时,参与讨论枢密院札子所问宣头文件的来历。我考察唐代旧事,中书舍人职掌起草诏诰,都写成四份,其中一份为底本,一份为宣本。这个宣本指由宫廷颁行出来,在初并未用作文件的名称。晚唐枢密使自宫廷中领受皇帝旨意,出而交付中书省,即称之为宣。中书省承受之后,抄录一份于文件簿,就称之为“宣底”。现在史馆中还保存有《梁宣底》二卷,就像现在的“圣语簿”。后梁初置崇政院,专掌传达皇帝的机密诏命;至后唐庄宗恢复枢密院,使郭崇韬、安重诲为枢密使,枢密院才开始分领军政大权。当时枢密院传达皇帝旨意的文件不经由中书省,而直接颁行于下级部门的,就称为宣,如同中书省所颁行的敕;至于较小的事体,则由枢密院发头子,中书省拟堂帖。至今枢密院仍用宣及头子。本朝枢密院也用札子,但中书省的札子,宰相的签名画押在上面,名次在后的宰相及参知政事,是副宰相的签名画押依次向下排列;枢密院的札子,则长官的签名画押在下面,副长官的签名画押依次向上排列,以此与中书省的札子相区别。枢密院的头子,只在供上使用。百官见宰相原文为,百官于中书见宰相,九卿而下,即省吏高声唱一声屈躬,趋而入。宰相揖及进茶,皆抗声赞喝,谓之屈揖。待制以上见,则言请某官,更不屈揖,临退仍进汤。皆于席南横设百官之位,升朝则坐,京官以下皆立。后殿引臣寮,则待制已上宣名拜舞;庶官但赞拜,不宣名,不略贵,示与之抗也;上前则略微者,杀礼也。九卿泛指中央政府各部门长官。唱为犹喝,高喊。屈躬表示趋进时身体略前倾的称谓。”


状态提示:第650章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