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奇要做的事情不算简单,也不算难,说是简单,不过是将自己的思想理念以及后世的一些先进治国手段理念思想糅杂进儒家典籍之中,编纂注释出来一些经义供天下文人士子学习!说难,现在的每一个思虑,都关系到天下的安危动荡,理念可以超前,可手段却不敢太过逾越。
要是这个时代,刘奇抛出来什么共和什么民主,那刘奇丝毫不会怀疑,自己会被世人当做癔症迸发,而后让民心尽失!而六七能做的,请举出通过自己的思想,立下一些治国的手段,利用法治取代仁治的手段,不能一味宽厚,也不能一味威严!
毕竟现在这个时代,一切都还是人治,全凭君主喜恶行事,利益集团的利益既得者,犯了错受了委屈被贬官天子还要宽厚相待,不敢太过严苛,可要是侵犯了利益集团的利益,哪怕所作所为是正义之举,也会被利益集团推到断头台上,遍观中国上下五千年,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刘奇都懒得去计较了!
而刘奇要做的,就是建立律法准绳,依法治国,而对于如今这张披着儒家外衣的法家治国手段,刘奇还是比较满意的!虽说法家是好,可律法毕竟太过严苛了些,再加上秦皇以法家治国,二世而亡,刘奇恐怕提出来用法家治国,恐怕全天下的读书人都会苛责!
刘奇毫不犹豫的断章取义,提出了仁为本,义为节,智为衡,礼自省的治国理念,说白了,就是引用后世朱熹的思想,仁为爱之理,义为羞恶之理,智为是非之理,礼为待人之理,用自省二字,不外乎提醒读书人要不失风骨礼节,同时要千寻,学习夫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精神,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说白了,就是以法为准则,仁则是提倡宽厚,义则是防止一味宽厚,进行一定的刑法惩处,法律是基本,仁义则是度,合起来就是法度!智为衡,在是要理智的去看待是非对错而定刑,衡量的就是这个度!礼自省,则是提醒施法者要获得更多人的认同,获得更多百姓的认同,放在后世,那就更明确了,要符合世俗道德观!
根据朝廷送来先秦,大汉的各种律令,再加上刘奇提出的一些想法,具体的想法刘奇没多用,可以这些为参考,定下了一个符合大汉国情的律法框架,虽然没有修成书,可也基本有了雏形,用刘奇的话说,这以后就是大汉的国本,说是立国之基,子孙后世需要遵从的祖宗法度!
除此之外,刘奇还定出来了一个基本的民法,用作处理民事纠纷的准则,批判对错,说白了,大大减轻了基层官吏参与诉讼的南渡,同时也给基层官吏套上了一个枷锁,防止他们颠倒黑白!虽然刘奇也清楚,这些事情很难杜绝,可只要能公平处理大多数的民事纠纷案件,让百姓信服朝廷,那刘奇就基本放下心了!
至于事关财政大权的田税法,摊丁入亩逐渐推广开来以后,等到形成定制,刘奇在定下律法,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商税司在朝廷的扶持下,也渐渐焕发出了足够的生机,日后只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完善,也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最让刘奇担心和需要关心的是,朝廷官员的选拔和升迁,现在虽然刘奇又黑白学宫数千学子以及军中退伍的数千退伍士卒为根基,科举也已经通过朝廷的许可,成为了选官方式之一!可到现在,刘奇也没想出一个好办法,将官员的升迁考核方法定下来。宋朝的磨勘制度被士大夫把持以后,冗官遍布,随着冗官的诞生,更多的则是冗吏冗兵,到后来,北宋被拖垮的原因,和三冗脱不了干系,虽说后人都称呼宋朝伟土豪宋,可有钱的都是士大夫这,更多悲惨的还是底层百姓,甚至就连皇帝一个个都节衣缩食!
到了明朝,考核京官的京察制度,沦为了党派之前胡倩攻讦的利器,明末东林党在天启年间能够独霸朝堂,靠的就是这京察制度,一举将反对者摁了下去,刘奇有心想用这些方法,细细思虑之下,一些想法多是借鉴宋朝的选官制度,毕竟宋朝官员任用的一系列制度,可以说是整个封建王朝的巅峰了!
可同样的,对于这样的选官制度,刘奇也要大刀阔斧的改革任用,官员升迁或是贬黜,都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来执行是一方面,而能让这些考核的方面,尽量公开化,所作所为,要能让百姓看得见,看得清,这才是重点!
其次,是对贪污腐败的考核,朱元璋虽然痛恨贪腐,纵然杀了数千人立威,可为何贪腐还是不绝?这便是人性的天性,刘奇也没办法杜绝,宋朝说什么高薪养廉,可吏治比起来俸禄是宋朝士大夫十分之一的唐朝,吏治败坏的更为严重!
若是说唐朝败于世家豪族的兼并,那宋朝就是败在一大群士大夫的兼并之下,虽说有外患的原因,可若不是士大夫耽于享乐,国家三冗严重,负担不起,没办法大动兵戈!而到了明朝后期,贪墨就更严重了,往往朝廷下发的士卒饷银,等到了边关,就已经被漂没了十只三四,空了国库,肥了士绅!明英宗率军出征,惨败的最大原因,就是缺少粮食饷银,逼得明英宗不得不率领小部分士卒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