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明末不求生>第三十六章 人才储备

陈可新称呼李来亨时,并未使用闯军将卒们常用的节帅、大帅、少虎帅之称,也没有使用方以仁所说的“府主”头衔,而是呼为“使君”。

节度使除了尊称为节帅以外,确实也可以尊呼为“使君”。使君、使君,这个尊称又听得李来亨心中十分舒服,感到确实还是读书人说话好听,这方以仁左一个“府主”,如今又有陈可新右一个“使君”,上位者的尊荣之感立即就体现出来了,快意、快意,舒服、舒服。

他心中舒坦,便对陈可新径直说道:“先生若能以书信劝说陈荩、陈永福弃暗投明,参与闯军来救民水火,那便是破军夺城之功也不能媲美的大功。特别是陈永福,我早听说他是河南官军中一员胆大心细又忠勇善战的将领,大元帅……闯王同他几次交手,都没有占到很大便宜,如果你有办法说服陈永福倒戈,不仅是立下大功,而且将对闯军的全局事业,造成一种极好的推动作用。”

陈永福最亮眼的战绩还是在开封围城时,射瞎了李自成的一只眼睛。不过此时的李自成,得到李来亨臂助加成,在中原屡战得胜,围攻开封也比较后世的历史顺利许多,陈永福还没有得到射瞎李自成一目的战机。

即便如此,他作为河南官军的中坚将领,同高谦那种日记剿闯的专家相比,还是属于相当难缠的人物。

考虑陈可新还不是很了解闯军的体制,李来亨也没有称呼李自成为大元帅,而是采用了此时已经更为人所熟知的闯王称号。

这也算李来亨对陈可新的器重爱护吧。

陈可新本来就是受陈荩的推荐,他南下探访闯军的虚实,也是在为陈荩打一个先锋。现在李来亨表现出来的礼贤下士,确实让陈可新更加感到有贤主明公的风范。

特别是他才刚刚被将士拘押过来,前一刻还在担心自己的性命能否保住,后一刻却已经成为了李来亨的座上宾。如此激烈的心理转换,也让陈可新难以维持冷静,迅速坠入李来亨的话术之中——就这个层面来讲,他的功名虽然高于方以仁,但心术就差得远了。

“学生不敢在使君面前居功,河南巡抚李仙风的幕僚陈荩,本就是学生的至交好友,他对闯军早已有好感,只是对闯军内情缺乏了解,不知虚实,才拜托学生南下至使君营中,一探究竟。陈荩本是陈永福之子陈德的座师,有他倾心于使君,必能说得陈永福举兵响应义军,轰动中原,立即扭转乾坤大局。”

陈荩不仅是崇祯皇帝钦点的进士出身,而且还曾担任过莱阳县令,社会地位远在牛金星之上,若他归顺闯军,肯定会对河南乃至于天下士林造成轰动性的影响。

陈可新也没有夺陈荩之功为己有的打算,加上他自己并无说服陈永福归顺的信心,所以还是将所知的一切消息,尽数透露给了李来亨的。

他这种诚恳的态度,确实让闯军众人颇有好感。李来亨本已命令红队对陈可新的背景进行调查,如果这位夷陵举人所说的话有一些不实之处,那么虽然为了起到千金市马骨的作用,李来亨还是会给陈可新安排一个官位,但肯定也会控制使用,并谨慎监视起来。

不过现在看来,也是多虑,陈可新确实有真心真意加入闯军的打算。

更何况陈可新一直在强调“南下”至闯军之中探个究竟,闯军主力就在河南,他有什么南下的必要呢?

这言下之意,显然就是暗指陈可新甚至陈荩等河南有意归顺闯军的士人,属意之人并非大元帅,而是少虎帅。

自然,这更加戳中李来亨内心最深处的需要。

“学生本不欲假以姓名在闯军中活动,只是为防万一方才如此。现在既然已经开门见山,那么之后一切事宜,也就全听李使君的安排和吩咐。只要使君一句话,学生自当北上汴、洛,行纵横之道,说得二陈举义。若使君放心不下,亦可委派如李破虏将军这等干练之人,与学生同行,做警戒控制之用。”

陈可新的话说得越来越直白,李来亨便也坦言道:“先生倒不必如此,左良玉尚且盘踞豫南一带,此时北上汴、洛还很不方便。我想这件事情并不急于一时,我听李破虏所说,先生本来在做麻城营田的书办工作?”

“是的,李将军并无虚言。”

李来亨又问道:“那先生对营田新法,有什么见地吗?”

营庄新法是闯军新体制的根本所在,也是李来亨最为重视的制度。白旺这位都营田使虽然在办理随州着佃交粮的过程中,训练出了一批行政骨干,可随着营庄制在更大、更深的范围内持续推行,庄使、庄司一级行政人员的紧缺问题也就越发严重。

只要是能断文识字的人,经过紧急培训,都可以拉出去充任庄司,更何况陈可新举人出身,也算是高级知识分子了。

陈可新回答的较为谨慎,只说:“使君新法,古所未有,但制衡兼并,亦颇有几分春秋周礼的味道,学生愚见,不敢指摘。”

营庄制和周礼田制的关联,可能是它们都存在一定公有制的色彩,但实质上就并没有太多联系了。陈可新这也是没话找话说,毕竟他一个外人,还未摸清楚李来亨的想法,也不敢对闯军这个核心制度发什么言。

李来亨听罢后摇了摇头,他看向高一功和郭君镇两人,微笑着说:“咱们夹袋中实在缺人呀!”

“先生既然已做了一段时间的营田书办,对营田新法应该已经有所了解


状态提示:第三十六章 人才储备--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