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大汉霸主>第四百零一章 召刘显进京

众人都没有猜想到朝廷会如何对付刘显。所以这些事都按下不提。

跟着再商议了一下别的发展细节。

主要是刘府商队以后行商的地方,以及所要贩运的货物。每一次行商,如果成功的话,都可以为刘显增加一笔巨额的收入,而这笔收入,除了去除各种各样的项目开支,盈利的确非常可观。

这也得益于这个时代的交通不便的原因,各地所产业的特产,平时根本就没有什么机会流通。刘显的刘府商队,却可以很好的将各地的不同的出产的特产通过贩运,从中赚取差价。

许多特产,并非就仅仅因为别的地方没有,不仅仅因为新鲜而比较好售卖,实在是一些地方特产,的确可以很好的方便百姓的日常生活的需求。

现在这样的乱世,粮食、布匹之类的生活必须品,是很多地方都缺乏的。而有不少地方,毕竟没有受到黄巾祸害的地方,又是产粮之地的地方,那些地方的粮食存量就会有较多,粮食的价格也会相当低廉。

当然,粮食肯定掌握在那些当地的大地主土豪的手上,还有那些世家士族等等地方权贵的手中。他们也都知道,在乱世,粮食价比黄金,如果将粮食贩卖到那些饱受战乱的地方售买,那么所获得的利润那就是十倍百倍的回报。可问题是他们得要有能力贩运出去才行。

一般来说,在整个大汉而言,私人很难组织得起一两千人护卫商队的举动,他们最多就是跟官府勾结,利用官府负责他们商队的安全。可是,这样一来,他们所获得的利润,大头肯定会被官府拿去。

刘显的刘府商队,现在有能力独自护送大量的货物商品到别的地方。如果商队和那些地方的地主土豪商量好,以适合的价格,向他们收购粮食,他们还是愿意的。

且在这个时候,许多地方的地主土豪,他们其实是不敢轻易的让官府知道他们有多少的粮食的。因为都害怕朝廷官府会直接向他们征收的关系。

这粮食只是一方面,刘显的刘府商队,商业涉及到的商品很多,自然不会仅限于粮食一样的商品。

另外还有盐之类的,盐其实敢相当于是军事物资了,一般情况之下,都会掌握在朝廷手中,私人轻易不敢触碰这些利益。

可刘显现在知道了刘节祖上一直制盐的,通过他,可以弄得到大量的海盐。

至于盐,刘显本是打算在杨氏县一带寻找,看看可否找得到露天盐场,可惜,这一时间还找不到。如果能够找得到,可以开采得了地下的盐矿,那么这也会成为杨氏县的主要产业。现在,这些还得要押后。

商队、商铺,以及现在修建好了的柳林城,正在兴建的生产作坊等等,这些就只需要时间开展,那么以后就会成为生产、运输、售卖一条龙的产业链。只要发展开来,刘显就等于有了源源不绝的经济收入。这些收入,也足可以让刘显养活更多的军马。

然后,还有跟孔融所说的开设书店,搞印刷厂的事。

原本刘显觉得千头万绪,那么多事务需要自己来决定的,但现在,自己手下已经有了蔡邕、田丰、郑玄、陶丘洪这四个大才,还有单永这些可以培养的人才,刘显现在只需要将自己要办的事交待下去,叮嘱他们一些要注意的问题,那么他们就会按刘显的意思去把事情办好。

现在刘显要做的,就是做好核心枝术的东西。

至于刘显原来打算做的酿酒、制造肥皂、制作质量更好的纸张等等的事,刘显其实早已经把这些核心的东西交给了梁济,由梁济主持来办。这些等于全都是刘显的财产,梁济视这些东西为自己性命一般,他只会将那些核心技术教给对刘显最忠诚,最值得信任的人。

事实上,这一次集中商议,这一商讨,就是数天的时间。

把整个杨氏县、柳林城,以及平原王府、北海郡等等各个地方将来要如何发展,如何掌控的事都商讨了一遍。然后,制定了一个总体的发展方针计划。

总体来说,刘显的发展,首重就是发展军队,以刘府商队护卫队的名义,尽可能的招兵买马。但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训练。

这些不多说了,反正就是骑兵、弓箭兵等等各种兵种的训练计划。务必要把刘显所能掌控的军队都训练成真正的强军。

这一点,就算是蔡邕、郑玄他们,都认为是重中之重,因为自身没有足够的力量,那么他们再努力去做再多事也都没有意义,因为自身如果没有足够的保护能力的话,根本就是白做,所有努力的成果,早晚会落入别人的手中。

没有人希望自己所努力的成果,会被别人巧取豪夺的夺去,不想被破坏。

这一点,整个刘显可控制的地方,自上而下,都是一致的,包括了北海郡。

其次,就是各项商业的发展了。如果不搞好刘府商队的运行,不能让生产、运输、售卖正常运转,那么刘府就不会有源源不绝的收入,没有钱,那么又如何去谈养兵呢?

然后就是各地的民生生计问题,尽可能的确保各地的百姓劳作的问题,尽可能的让人人都有事可干,让百姓有活路。

这有事干就能够有收入,才能有活路。

这些一项一项的事务,看似互相独立,其实也是互相关连的。做好了以上种种,才可以再考虑别的。

如刘府学院等等。

如果杨氏县、柳林城连安全都难以保证,百姓没钱没粮,又没田地


状态提示:第四百零一章 召刘显进京--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