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嘿!”冉闵不以为意,反而笑了笑道:“崔皓、王猛,朕知道盗人陵墓,取其陪葬之品是很缺德的事儿。但朕现在告诉你们,朕不仅要派遣军队去盗墓,挖了别人的皇陵,朕还要光明正大的去挖!”
听到这话,王猛和崔皓差点没气晕过去。
暴君啊暴君!
昏君啊昏君!
挖人家陵寝,盗走人家的陪葬品也就罢了,还要大张旗鼓地派遣军队去干,这不是要遭到士人口诛笔伐的节奏吗?说不定就因为冉闵这么做,那些早就对大魏,对冉闵心怀不满的人会趁势而起呢!
崔皓不禁痛心疾首地道:“陛下,不可,万万不可啊!为人君者,岂可盗人陵墓?陛下为天下人之君父,更不该这般胡来!破棺露尸,掠取金宝,这不是人应做的事情,更不是一国之君该干的事情啊!到时候陛下要如何堵住天下的悠悠之口?”
“是啊!陛下,崔皓大人所言极是。昔日曹操设置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盗墓,乃至于引兵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数万斤!当时的曹军受益匪浅,但同时也造成了极大的祸乱和影响啊!”
梁孝王刘武是汉文帝之子、景帝之弟,坐拥三百里江山,富可敌国。刘武的陵墓形状之巍峨、陪葬之丰厚,令人叹为观止。
墓中犹做帝王梦:梁孝王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荣登九五。生前遗憾身后补,既然在现世无法“圆梦”,梁孝王就打算到另一个世界去完成未竟的心愿:建造规模巨大的陵墓,以便死后过过皇帝瘾。
但刘武万万没想到,就是这么奢华巨大的陵墓,被缺德的曹操惦记上了。
在三国争霸初期,曹操的势力范围仍然很小。
有些时候,打下的城池往往还没来得及休整,就已经换了新的主人。地盘“朝秦暮楚”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谁都不知道自己能在占领的地盘上盘踞多久。
于是,打下的城池经常被洗劫一空,在这种情况下,军队很难实现休养生息的目的。
军阀混战使曹操的大军无法长时间休整,也使流离失所的农民看到春种却等不到秋收。这好比刚刚做好的一锅饭,转眼间却变成了别人的盘中餐。
所以,在短时间内筹到军饷成了诸侯们四处杀伐攻战的先决条件。
为了解决自己的粮饷问题,曹操把目光放在了盗墓这个古老的行当上。
众所周知,西汉中期,经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之后,社会生产力得到充分发挥,经济的繁荣使得当时厚葬成风。这也就为曹操偷坟掘墓,盗取金银财宝以充军饷提供了条件。
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这类专司盗墓的官职在曹操的军队里便应运而生。
按常理来说,这不是一个光彩的行当,但所谓“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胸怀天下的曹孟德,只要军队能吃上饭、打胜仗,哪里还在乎背上骂名。
王猛叹气道:“自此之后,效仿摸金校尉之事的盗墓贼就更多了,而曹孟德为了避免自己死后,自己的陵墓被盗墓贼光顾,更是提出死后不要厚葬,要将自己埋葬在贫瘠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为圹基,陵上不封土,不植树。”
“金玉、珠宝、铜器等物,一概不要随葬。传说曹孟德还设置了七十二疑冢,让人找不到他的陵墓所在。陛下,臣想你也不愿意自己跟曹操一样,害怕自己驾崩后的陵墓被盗,同时严重破坏社会的风气吧?”
“哈哈,不一样,不一样。朕与曹孟德不一样!”
王猛的这些话有些放肆,但冉闵并不介意。
曹阿瞒这事儿做得的确不地道,但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呀!
盗墓盗得多了,曹操就悟出了厚葬容易招来盗墓者这个道理。于是,曹操成为华夏历史上第一位提倡“薄葬”的帝王!
要知道,当时曹操虽未称帝,但权力与地位不亚于帝王,为什么他不但提倡“薄葬”,而且身体力行呢?
原因有二。
其一,他一生主张节俭。据说,他对家人和官吏要求极严。他的儿子曹植的妻子因为身穿绫罗,被他按家规下诏“自缢”。
宫廷中的帷帐屏风,破旧之后缝补一下再用,不可换新的。
其二,为了防止盗墓。
大概是因为自己早年曾干过盗墓的勾当,也曾亲眼目睹了许多坟墓被盗后尸骨纵横,什物狼借的场面,他不愿重蹈复辙,所以一再要求“薄葬”。
在力主和实践“薄葬”的同时,他还采取了“疑冢”的措施。传说,在安葬他的那一天,邺城所有的城门全部打开,七十二具棺木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城门抬出。
从此,曹操之墓的千古之谜随之悬设。这七十二座疑冢,哪座是真的呢?
千百年来,盗墓者不计其数,但谁也没发掘出真正的曹操墓。
面对“曹墓不知何处去”的感叹,人们对曹操的奸诈多疑有了更深的认识。但是从另一角度看,曹操一生节俭,带头“薄葬”,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那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的时代,身居高位的他,用隐秘的办法处理后事,也是迫不得已。这样做,既保护了自己,也使盗墓者无从下手,这也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
而在这之后,有盗墓者以摸金校尉之风水方法盗墓,皆称为“摸金校尉”。
冉闵笑吟吟地道:“朕是何许人也?曹孟德是何许人也?他比得上朕吗?当年曹孟德率将吏士,亲临发掘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