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大明之五好青年>第一二一章 荡寇军的崛起

五天后。

“天津?”

方从哲冷笑一声。

“杨义士打的好算盘,天津海河沿岸种稻早已多年,那里是良田尽人皆知,你想在那里垦荒种田?朝廷倒也想在那里垦荒种稻!那里你是别想了。”

他紧接着说道。

这时候战争已经结束,就像杨信所说的,当邹县白莲教徒到峄山下列队喊话之后,驻守那里的白莲教徒很快杀了徐和宇等首领投降,因为缺粮那里已经开始吃不上饭了,本来就军心不稳。至于滕县的沈智没有投降,他试图率部突围但被城外的川浙军再次击溃,沈智被秦邦屏部的白杆兵斩杀,残余少量部下逃往抱犊崮一带山里。

其他绝大多数在知道邹县教徒投降后,也都陆陆续续地投降了。

山东之乱就这样突然发生,又在不到三个月里迅速平定。

然后杨信狂奔三天进京直接面圣。

他要垦荒地。

万历已经承诺但至今也没兑现的垦荒地。

万历看着杨信。

皇帝陛下气色一天比一天差。

虽然他年龄也就五十来岁,但他们老朱家除了朱元璋父子,后面这些好像都身体不怎么样,从去年开始他的身体就每况愈下。

好在这段时间大明还算正常。

辽东因为野猪皮战略转向至今无大的战事,而且看这情况至少上半年野猪皮不可能袭扰辽东,至于双方在边墙一带零零星星战斗不值一提。

别说是和野猪皮,就是和蒙古人其实也一样。

虽然炒花因为在开原抢到了大批的粮食,这个冬天里还算老实,但炒花又不代表所有蒙古人,他只代表内喀尔喀五部而已,剩下无论林丹汗或者大明称呼的虎墩兔憨,还是土默特这些都没有老实的。但好在也都没有能对大明造成真正威胁的,无非就是关外互相之间摩擦一下,偶尔有蒙古牧民聚集边墙外示威,同样驻守沿线的明军也示威一下。

然后再零星有点百十人级别的厮杀。

西南也一样,和那些山民之间也是小战斗不断。

而徐鸿儒的突然造反算是真正有可能制造威胁的,但因为杨信的参战再加上川浙军令人惊艳的表现也迅速解决,后者的确让万历有些意外,尤其是浙军,哪怕他嘴上不承认,也知道当年他看着就讨厌的戚继光,的确给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总之对于这个已经迈入登基后第四十八个年头的帝国皇帝来说,自己这个已经延续两百五十年的帝国依旧还是稳如泰山,万历盛世依旧,至少看不到崩溃的迹象。

“那样的话,这天津的确就不太合适了。”

他缓缓说道。

朝廷的确也想在天津垦荒。

毕竟从当年的汪应蛟到之前的徐光启都已经证实了,那片地方全都可以变成良田沃野,而且左光斗正在以监察御史巡视那一带,考察是否可以展开大规模垦荒,这样就不能给杨信了。

“陛下,草民也不要葛沽那些适宜种稻的,草民之前说过,草民就要那些没人要的盐碱滩,葛沽一带当然不能算盐碱滩。

草民想要的是还得往东往南那些地,也就是葛沽与大沽口之间那些,从那里继续向南,那一带既不能耕种也不能晒盐,全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可以说不毛之地,草民就是想要这块地方。以草民的设想,是带着这些反正的逆党让他们用改造这片荒地来向陛下谢罪,陛下仁慈饶过他们参与造反的死罪,那他们也不能一点惩罚不受,臣就是想让他们以这种方式接受惩罚。

臣的计划是带着他们,从青县的唐官屯开始,挖一条减河,以减漕河上的洪水。

天津号称九河下梢。

大半个北直隶的河水都向着那里汇聚,每年都不断发洪水威胁漕运及天津城,没有哪一年天津城不遭到洪水围困。故此臣就想挖这样一条减河,从上游开始将部分洪水引向东北,绕开天津和三岔河直接在大沽口一带入海,这样即可以用淡水灌溉这些盐碱地,又可以保障天津及三岔口漕河安全。

而这些人正好可以挖河。

挖完之后就让他们留在当地垦荒维护这条减河。”

杨信说道。

他就是想挖马厂减河。

只要有了马厂减河,那么小站稻也就有了,这时候天津的种稻只是在葛沽一带进行,新城到小站一带就纯粹毫无价值了,但有马厂减河就不一样了,在运河上分流的淡水不断冲刷下,盐碱滩的盐分全都被稀释然后带走,留下的自然就是一片千百万年沉积下来,全是腐殖质的沃土。

“那朝廷得掏多少银子?”

方从哲怒道。

很显然方阁老对杨信已经可以说深恶痛绝了,这个混蛋和他侄女的事情已经在京城成了笑话,同样方家也成了笑柄,直到现在还是京城人茶余饭后的笑料,方阁老看见他这张脸就压抑不住怒火,恨不能上前拿笏板砸他脑袋上。

“不用朝廷一两银子!”

杨信说道。

“那你如何挖这条河?”

万历瞬间来了兴趣。

不要银子就好说,皇帝陛下最烦掏银子,能不用他掏银子就办事的对他来说都是好同志。

杨信就是好同志。

从来不找他要一两银子,偏偏还都把事情做得妥妥的。

但不要一两银子就挖一条一百多里的运河还是太匪夷所思,那些投降的闻香教徒就算不用给工钱,至少也得让他们吃饱饭才能干活。就算那些人不可能全给他,这么一项工程也得最少一万人


状态提示:第一二一章 荡寇军的崛起--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