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从明末腾飞>第433章 辩论 下

“请问对方!贵国和蒙古结盟,通婚!难道不知道太祖当初的口号: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方以智愤怒了。

云南大学的学子们好像早就知道他们会由此一说,一名学生上台。

“我们从来没有忘记太祖的功劳!对他老人家提出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我们也是赞同的!

我请问对方!何为外族?”

“外族也称为胡人,是在秦汉时期出来的,那是时候匈奴称之为,后来戈壁以北和西方的外族或外国人的泛称。”

“谢谢!再请问!中华和华夏的意思了?”

“中华,中者是指中原河洛地区(河,黄河;洛,洛水、洛阳)。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区别其他四方而称为中国(古代中国与中原同义)。

华者初源于华胥氏。《列子?黄帝》有载,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伏羲、女娲生子少典。《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故而,华胥正是炎黄之祖也!

两字相加就是我们中华,后我们称为中华民族。

华夏也称夏、诸夏。是周王朝的自称,以区别与周王朝敌对的四方部落(四夷)。

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圣洁,华夏是礼仪之邦,与外族胡人相对。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

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

“说的很好!佩服!“

“承让!“

双方倒有点惺惺相惜的感觉来了!

“我是不是可以这么认为,华夏和中华的两字的意思相近?“

方以智不知道对方要做什么,但还是点头说道:“是的!“

“谢谢!“

“按你所说,那么请问?现在江苏,浙江就是外夷喽?毕竟只有中华的发源地是在中原地区!“

“不一样!不一样!你是狡辩!我们都是从中原迁过来的!“这个帽子方以智可不能认,激动的说道。

“证据了?“

“那你有什么证据了?”

“我没有!“云南大学的学生两手一摊,表示没有,”其实我想说的是!这些根本就无从查起!

我们这片土地生活了无数个名族,我们中华,华夏只是其中一只,但我们是最悠久的,我们海纳百川,不断吸取,不断融和,才造就了我们现在!“

“你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

“稍等!我只是想从头让大家了解一下,那我简要些吧!“云南大学的学生把书一盖,”大家都知道,自从秦开始,我们中原地区一直受到外族入侵,也就是长城以北!他们从匈奴一直到现在清。

而我们也从秦演变成明和华夏国。

长城以北一直是以放牧为主,长城以南是以农耕为主,但请大这不要忘了!其实两个名族一直在融合,只是一直没有成功,最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元!

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民族不习惯他们的生活方式,还有那边土地耕地太少,为什么耕地少了,原因就是水源!

说到水源,就要说到我国两大河流,长江和黄河,特别黄河,他是我们中原文明的发源地,就是你们所说的草原人在大明的百姓一起喝黄河水!

我们王爷说过,我们都是黄河的儿女,试问蒙古人不是吗?他们也在饮用,就连牲畜也是,就连我们黄河的源头也是从乌思藏而来!

我们从来没有歧视过任何人,我们华夏国的前身是云南,在王爷的领导下,原来境内土司都已经和我们融合在一起了!就连你们说的蒙古也是!我真的建议你们去看看!相亲相爱不好吗?

我们百姓教会他们农耕,反之他们教会我们百姓放牧!现在草原上的城池,都是各名族一起居住,为什么你们一定要他们分开了!一定要人为造成敌对了?我们和他们只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已!

难到读书人读书一定要做官?工匠的后代只能工匠?你们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牺牲大家,为小家!“

“你凭什么这么说?“方以智实在忍受不了了。

“真要说!“

“哼!“

“哈哈哈!“云南学生大笑:”这可是你要我说的!你们从大明来的士子都是有功名的吧!我想在座的家里都不缺田地吧!你们良心自问?这些田地都是你们的吗?

哼!百姓们投献!你们就收!但你们有没有想过?国家的税收了?是不是全被你们霸占了,这不是牺牲大家,为小家吗?“

“你!。。。。。。“

“我还没有说完了!大明现在内有农民军造反,外有清兵!已经多少年了?为什么一直这样?说来说去就是没有银子?银子了?“

“今天到此为止吧!把这些人请到会议室!“

“好!“

王校长觉得在这样下去就没有意思了,还是停了吧!不然就是吵了!

“今天辩论时间结束!“

。。。。。。

五位复社公子,脸色并不好看,此时的他们正在会议室里等待。

“诸位久等了!请坐!“王老笑着走进来,不过他的白发越来越多了。

“校长好!“

“坐!“

王老现在基本上不怎么管事了,主要年龄大了,但对教育的事情他一直最关心,他的梦想就是把学校开到每一个乡村。

“诸位!我今天来主要是传来王爷的话!“

“校长请说!“

“王爷的意思说,辩论不存在谁胜谁负


状态提示:第433章 辩论 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