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帝国行>第851章 竞价风波

此后数日陔陵一直风平浪静,咸国的不作为让各国加快了私下活动,外朝也不安分,每日上朝必提交易,似乎不做生意满朝文武都不能活了一样。

但在五月初二这天下午,穆尼突然宣布竞价交易,消息迅速在陔陵引发轩然大波。消息很快传入宫中,传到国政监:

“永兴侯,永兴侯……”高勋边走边喊,匆忙来到百里燕身前:“刚刚得金雪狄人消息,他们提出各国同时交易,谁价低谁得交易。而且先交易次等货物,最后交易上等贵重货物。”

“还有这等事情!”百里燕故作吃惊,接着又说:“消息确切吗?”

“确凿万分,是他们来人知会的外执府,多半其他诸侯也得到了消息。我方才粗略算了一下,若是竞价交易,我咸国可要亏大了呀!”

“别慌别慌,诺大人呢?”

“诺大人还在宫外与列国交涉,应该也知道了消息,此时多半正在赶回宫中。”

“那暂且先等等吧,等诺大人回宫商议之后再做安排。”

“也罢,若是大王得知消息,还不知道如何震怒。”言毕,高勋负手身后来回踱步,边踱边说:“真没想到金雪狄人会出此下策,这下可坏事了。各国竞相压价之下,我咸国损失巨大,这可如何是好。”

“高大人莫忧,眼下还不至于太坏。”

百里燕安慰道,高勋不解忙问:

“大司农何出此言?”

“高大人你想,穆尼向我咸国通商,他岂能不顾及我咸国脸面。”

“那又如何,他一个蛮人,岂会为了中原诸侯让利。”

“让利是断然不会的,但竞价之法却能打破眼下僵持局面。而且他们不也说了吗,先交易次等货物,后交易上等货物。我咸国产量最大货物当属棉布,能与我咸国竞价者绝无。”

“可棉布利少,绫罗绸缎才是换取金银的大头啊。”

“国库有官营织造坊,每年产量可观,这些年积攒了不少库存,价格与梁国不相上下,足以赚回不少金银。此外我咸国所产诸多货物尽数被我垄断,金雪狄人只能向国采买别无二家。”

“这话是不错,可太子那里怎办。咸国的绸商人多数与太子较好,如此巨额交易竞相压价,绸商们断无法与梁国争利,最后分文不得,受损的还是我咸国。”

“但凡是没有十全十美,有得必有失,退一步而言,竞价之法打破了眼下僵局,令我咸国不再如此被动,仅此一点,非是金银所能换来。”

“那绸商们怎办,这些绸商无不是勋贵豪户,与太子关系匪浅,若分文不得,岂不令太子颜面扫地。”

“竞价之法乃金雪狄人所提,与太子何干。况且买卖交易价低质优者得之,谁让他们本钱高产量低。更何一匹绸利润惊人,中间的利润何其之多,他们只需降下些价格同样能将货物卖出。”

棉布从棉花变成棉纱、棉布、染色布层层道道工序并不比养蚕少。相比养蚕的工艺和原料都集中于本国,咸国棉花半数以上仍需从志国、晋国进口,中间被加过多到利润和关税,进口的价格并不便宜,需要最后平衡国内棉的价格,纺制成棉纱织布。

就人工和生产周期,当下棉布的所需付出的单位人工和原料、物流成本与蚕丝相差不是很大,显着成本差异在织机和养蚕的规模,棉布织机和纺纱机的效率确实要远高于丝织品的织机。

纺纱和织布环节各只需要一人,而生丝变成熟丝过程的烧丝、纺丝线需要三人,一人下料,一人烧丝,一人纺丝。织造环节普通丝织物织机最少需要两人,如是锦、缎等提花高级面料,则需要四人至五人,而棉布织机不考虑特殊加宽门幅情况下,最多也就两人。即便是改进后的织机,在实现完全机械机器纺织前,两者效率之比的变化并不大。

由于丝绸耗费人力是棉布的三至四倍,在生产力并不高的当下,丝绸的价格更高是合乎情理的。但棉花受产区路途和关税多重影响,价格居高不下。

鉴于要将三四千里外志国、晋国的棉花经由水路运往咸国,运输成本将大幅攀升,而船只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每次运输的总量又稀释了丝绸的人力成本,因此棉布棉布的成本相对高得多。

而丝织品的价格受蚕丝和织机产量制约,自然形成商品固有的稀缺特性,当丝织品的总数远少于棉布时,价格往往是其的数十倍,锦、缎更是有高达百倍的差距。当然,锦、缎的生产工艺复杂周期更长效率也更低,更高的价格有其合理性。

高昂的丝织品价格为不受官府控制的绸商提供了巨额利润,而养蚕需要侵占更多的优质耕地用于种植桑树,腾挪更多的人力养蚕纺丝,从事丝织品的生产活动,丝织品并不能带来基本的必需品生产。在劳动力低下的农耕社会,大量生产丝织品意味着耕地的减少。

咸国的绸商控制了着大量绝好的土地,同时利用丝绸赚到的利润积攒惊人的财富,巨额的财富既没有充分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和产业投资,也没有用于开荒种地,弥补种桑侵占耕地的农业损失,而是被囤积在家中伺机而动,当大量资本的聚集在权贵手中时,最终将形成以博取更高资本利润的热钱。

而当下最大的利润商品,莫过于权利。

那些依附于太子的绸商和权贵,无不寄希望于太子登基后给予他们更多的经济特权和利益份额,这就意味着绸商们更愿意将钱投入政治运作


状态提示:第851章 竞价风波--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