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帝国行>第125章 治政
风此来的真正目的。

所谓械斗与查税之事,无非是个由头,姜闵事前早有准备,大可不必如此兴师动众。陈韵风亲自出马,显然是想摸清过去三个月屯垦村到底在干什么。

田间地头已是绿绿油油,纵横的稻田涨势喜人,陈韵风虽是文人,耕作之事却也熟烂于心,乍见稻秧成片,心里也是吃了一惊:

“魏贤弟,为何此处稻秧长势如此旺盛。”

“哦,沤了些肥而已。”

百里燕轻描淡写道,陈韵风锁起眉头又问:

“此处稻苗远密于他处田亩,就此种长势,秋后收成少说四石稻米,约合三石精米,莫非魏贤弟也精于农事?”

“韵风兄果然见多识广。实不相瞒,此地本是荒地,肥力甚薄。若非改良伺秧插秧,施以农肥,难有今日长势。”

租下的五百亩地,多半都是无主的薄田,产量一石都不到,难以养家糊口,稍不当心连种子也收不回来。正因为土地肥力不足,所以农民多半不愿开垦。

以时下水稻并未普及育秧法插秧,种水稻种植仍旧以用翻地挖坑撒种子,然后直接灌水的种植法为主。

育秧插秧法能大大缩短稻米在田间的成熟周期,增加田间稻苗的密度,种子经过改良后,能将原本每年只能一季半的稻米,变为两季,两季半的稻米变成三季。

咸国北海郡的季候是介于热带与亚热带之间,长孙国国土多数位于热带,因此两年能五季水稻,三年能种八季,几乎是一年三季,北海郡如能采用更为先进的育秧插秧法,再改良种子,将来两年种五季水稻也没问题,而且亩产也要高得多。

但自中原育秧插秧法出现近百年来,迟迟无法普及,究其原因,一选是种问题,种子质量无法满足育秧成活率。

二是当下育秧插秧法远为成熟,一窝苗需要插八九株秧,成活率比翻地挖坑撒种还低,而且育秧的周期较长,加之历法不准,难以掌握节气和温度,老百姓多半不愿意浪费近一个月的时间用以育秧,更愿意花一个月时间,多耕几亩地,由此导致育秧插秧法无法大规模普及。

前些年赵逊受封之后,百里燕去过封地了解过耕作,一直在尝试改进育秧,如今新式育秧插秧法能达到每插一窝秧只需四株即可存活一两株的水准,既节省了种子,又提高了插秧密度,缩短了成熟周期。

除此之外,好的种子也很关键。通过获取良种,并开始初步的筛选和育种,育种提高秧苗质量的同时,百里燕又从广信城购入大量粪便,焚烧稻草制成稻草灰,将发酵后的粪便拌入稻草灰沤肥,以增加土地对磷、钾元素的摄入。

养殖的鸡鸭、猪牛产生的大量农肥,配合硝酸钾,也可用以作为补充肥料。

时下一亩肥田产量也不过三石,薄田只有一石,寡田还不到半石,连种子也收不回来,一石约合一百十多斤,一亩地百里燕粗略估算了一下,至少得有七百多平方,要比中国市目六百六十六平米一亩大。

理想状态下一个成年男子每季可耕种七八亩,七口之家合力最多二十亩,以薄田一石计,一年也就收两千多斤稻谷,折合精米一千四百多斤,若是一年两季水稻,收入则翻一倍。

缴纳正常税赋后,地方没有盘剥,勉强可以养活七口之家,余粮还能应付些油盐酱醋茶、布、肉食、农具铁器等必需品的支出。

而力大者一人一季最多能耕十田,打一千多斤稻谷,肥田则翻两三倍。牛耕推广后,家有耕牛者,两人可耕三十亩以上,其他加上人力的投入,还有余力耕作和参与其他劳动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产出。

如屯垦村这般五百亩连片稻田,都收获三四石以上稻谷,即便放在广信城治下,也是不多见的,而四石还是保守估计。

若是遇上丰年,每亩五石都有可能,荒年也能有两至三石的收入。

纵使陈韵风见多识广,要在三个月内将五百亩薄田变成肥田,若非亲眼所见,他也不相信天下有此等神奇。

“贤弟,愚兄还有一事不明,还望贤弟指教。”陈韵风道,目光看着远处田间忙碌的身影。

“韵风兄请说。”

“这一亩地少说能打四石稻谷,刨开两成的税负,你为何只收一成地租。如此幸苦一年,岂非白干一场。”

“韵风兄真以为在下就只收一成地租?”

陈韵风更加不解,方才百里燕承认只收一成地租,这个时候又否认,陈韵风自然难以理解。只见百里燕挥手指了指远处鸭群说道:

“陈兄可见东边赶鸭人?”

“贤弟何意?”

“在下圈养了数头公猪,数十头母猪,鸡鸭各五千羽,秋后还要再养一百头猪,时下一斤毛猪肉六十文钱,一石猪肉约合七千多文钱,可换三石稻米。而一斤鸡鸭肉,略比猪肉便宜些。以肉食换取钱粮,岂非比强征佃户更合算。”

“嘶……如此说来,倒也是。只要将家畜贩至镇店,便能换得大量金银铜钱,再以铜钱购买佃户手中稻谷,亦或者以肉食交换,自取两便之。好,此法果然妙。只是,家畜仍需耗费大量稻谷,贤弟可曾考虑。”

“此事说来甚是简单,将鸡鸭刚入稻田水塘放养,鸡鸭自寻觅食,既能除虫,亦能饱食,不足之处施以少许稻谷即可。至于养猪,附近有小河,河中水草肥美,令人割来剁碎,辅以杂粮喂猪即可。”


状态提示:第125章 治政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