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部名为《黄粱一梦》的短片,渐渐开始有了一点热度,和一些评论。
有意思的是,评论已经现出了两个比较极端的苗头。
夸的把这部短片奉为经典,无数的溢美之词全都用上了,恨不得一下子推到天上去;
骂的把这部短片骂为垃圾,亵渎经典艺术,完全不尊重皮影戏的本来面貌,哗众取宠,胡改瞎改,甚至有些还要求主创方谢罪。
夸的那面,周恒很明白,因为他自己也想夸;然而骂的那面,人家也是引经据典、逐条而批、头头是道。
一时间,两方形成了极端的派别,竟然还掐了起来。
一般好电影出现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谁要是黑一部好电影,那些自来水不会放过你的,会跟你死磕到底。
现在情况就是这样,主创方完全无力的看着事情的发酵,双方已经越吵越烈了。
而争吵本身,再次让更多的人关注起了这部短片,让更多的人看到了短片,争辩双方也越发变大。
等周恒闲下来了的时候,也开始去看这些争议了——没法不看,这跟他太有关系了。
从暑假开始,那拔学生们偶尔来到村里,说是想见识见识这里的皮影戏,他们的吃住问题,还是自家给安排的。
一住个把月,大家朝夕相见,一起趴体都不止一次,到后来听说他们去国外参奖了,然后又自己帮人推荐,共同的经历真是太多了。
老实说,他这个“皮影戏之乡”的本地人,完全接受皮影戏以这样的形式重新面对市场。
原本的二维平面世界,虽然流传使用了二千多年,但现在改用三维去体现,并没有影响原本的艺术理念。
甚至说,这算是一些小小的进步——为什么要拒绝进步呢?
这么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并被很多人接受,这不好吗?
当然,这只是他一个人的想法,他现在也在逐步看看那些不同意见的人,想想自己有没有什么可做的。
他也算是当了三个月的网红了,见过各种捧自己的、黑自己的,内心已经颇为强大,但是面对这样的争议,他还是有点束手无策。
而与他的关注焦虑相比,江晓萱则淡定得多——她似乎一直就比较置身事外,这样看事情就比较冷静些。
她给周恒端了一杯新做的酸枣蜜茶,让他袪袪秋燥,说道:“照我说呢,这事儿也不全是坏事。你想啊,黑粉不是粉吗?也是的啊。”
山上的野山枣这时候熟了,他们摘了一些回来,做点开胃润燥的蜜茶喝喝。
一句话提醒了周恒,对啊,黑粉也是粉啊。
得亏了这些黑粉们上纲上线,所以这部片的自来水就越来越多,还越来越护着这部片说话。
也正因为这些争议,所以这部片现在的关注度也与时俱进,被不少大v号给议论转发过。
短短几天,一部本以为无人问津的短片,却以这样的方式进入了大众们的视野。
到底是获过两次奖项的,经得起推敲,除了那些上纲上线的指责引人争议外,这部短片无论是制作、还是色彩、光效处理、人物设计、台词、配乐等等,全都可圈可点。
虽然被更多人关注后,也有了更多批评的声音,但总的来说,这是部值得一看的片子。
有了大量的黑粉,但它的自来水也更紧密、更团结了。
这就是网络现象啊,谁也把持不住这个风向,也无法掌握。
有些人拼命想用水军造势,但是可能钱花了,却起不到一点儿效应;而有些人随手一作,却偏偏引来网络的浪潮。
其实,争论本身还引来了新一番的争论,比如说,像皮影戏等等这些老去了的艺术,究竟还值不值得再复兴?还是任其消亡?咱们看得见的,是这部短片,而看不见的,还有多少正在消失的老艺术?
一些并没有见过真正皮影戏的小年轻们,也加入了争议中,侃侃而谈。
这其实是好现象,起码引起了思考,人们不再做复读机。
而与之相应也受了关注的,则是村里的刘老师和老何——他们是短片结束后,拥有大号字体名字的人。
随着影片的受关注,主创方还放出了一些相应的花絮,就是他们在村里学习皮影戏时的一些日常。
有时候跟刘老师开些玩笑啊,有时候是龙溪村的一些乡下美食啊,有时候是一些奇怪的节日啊,之类的。
刘老师那种乡音教学的方式,也让一些人捧腹——刘老师偶尔也会有些幽默的时候。
想想也是让人感动,年届七十、暑期大热天,免费教学那么长时间,无怨无悔,也不求回报。
如果不是短片意外的火了,谁也不知道他们的默默付出。
所以说,除了关注短片本身外,还有些人的关注点,给放到这些方面上来了。
很多人私念短片的官方微博,问这个皮影戏村到底在哪里?他们也想去拜访一下刘老师,感谢一下,也想见见真正的老艺术。
另一个备受关注的,就是短片中那唯美似仙境般的取景。
那些取景有出处吗?来自哪里?这比那些网红景点好看多了吧?这种地方住着,住一辈子也不想离开啊!
于是,更多的私信,是想问问取景地在哪里。
网络上对比着视频来看,不少人猜测这是哪里,还有人贴图出来作对比,振振有词说这是哪里哪里。
主创方一直保持缄默——主要是还没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