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无敌原始人>第一卷 筑城 第四十六章 另一种围墙

巫之所以吐,是因为…实在是忍不住了,太难吃了。连续不停的呸呸声在巫灌下一大碗凉白开之后才有了停止下来的趋势。

好奇的部落群众,虽然看见了巫那张因吃了盐之后变绿的脸,但还是有几个人想去尝试。众人认为也许只是巫不喜欢这个味道而已,毕竟王天做的果汁烤鱼和用石锅煮出来的肉汤可是很美味的。

“嗯!一定是这样的!”在一番自我催眠之后,又有几个人伸出了手。但他们立刻就遭到了王天手中烧火棍的无情拍打。

现在部落虽然已经有盐了,但也不能这样随便糟蹋。“这个盐不是这样吃的,今晚我给大家做食物,用上盐给大家尝尝,大家就知道了。”王天只能这样解释道。

随后王天解散了众人让大家继续制盐的工作,他叫来金刚二哥在地上用树枝摆出一个三角形古代拒马的造型,详细跟二哥讲解了应该怎样制作和注意事项后,二哥牵上小福马带着伐木队的人以及几个强壮的女原始人离开了。

王天这是打算把古代防守利器拒马桩给做出来,在围墙做出来之前,其实有了拒马桩的保护,就能防止绝大部分的野兽靠近部落。

王天打算把拒马摆放在要修建围墙地方的前方,这样围墙建成之后,部落就有了两层的防御体系。而在围墙建成之前,也能起到保护部落安全的作用,最起码能够留出遇到攻击的反应时间。

稍后他还打算将部落洞穴右侧,一直到砖厂厂房这一段区域也用拒马围起来。部落的地理位置优越,前方横着一条河流而背靠大山,只需把左右一堵就完事了。

随着泥砖的不断生产出来。在稍后的一段时间里,就必须开始烧制石灰和红砖了,而这样的烧制工作要持续2~3天甚至更久。这就必须要留人在洞穴外过夜。安全问题也就是不得不考虑的事情。

而陶器的生产工艺也需要改进,同样也存在需要留人守夜的问题,食盐的熬煮在拒马作出之后,也可以在夜里转移到观景台上进行。

王天以前之所以没有想到,是因为他当时心心念念着的就是围墙,自动忽略了这种简易的,却又十分有效的防守利器。

所谓的拒马桩是中国古代人民发明出来的一种三角形围栏,主要用来在战场之上阻挡敌人骑兵的冲锋,以及重要军事据点外围防冲撞的重要军事辎重。

一般在城门口,军事营地附近,重要的关隘口上都有布置,它造价低廉,又可以搬运重复使用,并且制作的材料随处可取,因此深受中国古代军队的喜爱。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拒马桩的国家,拒马最早起源于一种叫做鹿角木的兵器,据说早在夏商周的时候就已经出现。

鹿角木是将形如鹿角的树木削尖埋入地中,一般都是一次性使用,很难移动。到了唐代,出现了一种易于移动的轻便型拒马。

它是由三根两端都有枪尖的枪绑束在一起制作而成的,需要移动的时候只需将它们收合在一起就可轻易携带。这种拒马上还加有锁链,可以把好几组拒马同时连接起来使用。

作为一种障碍物的兵器,在布阵、扎营等方面用途十分广泛。战国墨家将拒马叫做“锐镵”,,《墨子》中专门有一篇《备蛾傅》论“锐镵”战法:蛾傅者,敌军士兵飞蛾蚂蚁般涌来也,当此时,沿途布锐镵五行,行间距三尺,根部埋三尺,尖锥长尺五,可阻敌前进。

到了战国中期,拒马发展为铁矛为头,即拒马枪,以坚实木料为固定支架,架上再固定6到10支铁矛,遍布敌来路使其骑兵不能驰骋。

王天现在需要的是坚固的、不能随意移动的固定型拒马桩,铁制的枪头是没有的,但竹子却多的是。

因此他让二哥扎制的拒马形状分为三层,不仅顶部直插着一排削尖的竹棍,并且在面对敌人的一方还斜插着三排,正面空档之处再覆盖上一圈圈荆棘藤条。

每段拒马长度在三米以上,在每段拒马的底部两侧都捆绑有长长的整个圆木,然后用坚韧的藤条,将之串联成一个整体,这样想从正面将它推倒是不可能的。中部留出一段可以搬动的移动拒马,供部落人员的进出。

二哥在离开一会之后,王天就看到小福马拖着一捆木柴回到了部落,部落的众人每两人扛着三根木料跟在了后面。

在这几天的砍伐作业中,其实已经储备好了许多的木料,但因为是现砍的树木,含有大量的水分,搬运起来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一直不曾拉回部落,而是放置在原处等待干燥之后再来取回。

金刚二哥每次收工回来时,只是带来了一些用于烧火的柴火。

材料到位后,拒马简单的结构自然不需要王天操心,二哥带着人随后就开始了制作。

按照王天的设计,作出后的拒马总高度为两米(顶部竹枪),最大宽度也为两米(底部圆木长度)。主体直角三角形的宽度为一米,高度1米5。在斜边一面横着捆绑着两根木棍。

原始丛林里的树木高大挺直,高度10米的树木随处可见,拒马桩主体的炭化和扎制很快就完成了,反倒是竹枪的截取和削尖异常困难。接触过木工活的都知道坚韧而又富有弹性的竹子只适合用钢锯来截取,斧头砍上去,不是将竹筒敲碎,就是被反弹回来的斧头伤到自己。(除非有一把电影里的东洋刀)

想要用笨重的斧头削出斜口的枪头几乎是不可能的,而靠王天军刀


状态提示:第一卷 筑城 第四十六章 另一种围墙--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